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干酪乳杆菌噬菌体抗性菌株抗性机制研究

摘要第10-12页
英文摘要第12-14页
1 前言第16-34页
    1.1 乳杆菌的研究进展第16-22页
        1.1.1 乳杆菌分类第16-17页
        1.1.2 乳杆菌的生理功能第17-19页
        1.1.3 干酪乳杆菌的应用第19-22页
    1.2 乳杆菌噬菌体研究概述第22-27页
        1.2.1 乳杆菌噬菌体的分类第22-23页
        1.2.2 乳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第23-24页
        1.2.3 乳杆菌噬菌体的分子特征第24-25页
        1.2.4 干酪乳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1.2.5 乳杆菌噬菌体的危害及防治第26-27页
    1.3 细菌与噬菌体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第27-32页
        1.3.1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相关机理第27-28页
        1.3.2 噬菌体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第28-29页
        1.3.3 宿主菌抗噬菌体机制的研究进展第29-32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2-3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4-61页
    2.1 材料第34-36页
        2.1.1 菌株、噬菌体和载体第34页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第34页
        2.1.3 试验动物及抗体制剂第34-35页
        2.1.4 引物第35页
        2.1.5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5-36页
        2.1.6 培养基配制第36页
        2.1.7 主要溶液配制第36页
    2.2 方法第36-61页
        2.2.1 乳酸菌菌种活化和乳杆菌噬菌体的繁殖第36-37页
        2.2.2 乳杆菌噬菌体LJ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第37-40页
        2.2.3 干酪乳杆菌噬菌体抗性菌株的分离第40页
        2.2.4 噬菌体抗性菌株的鉴定第40-43页
        2.2.5 噬菌体抗性菌株溶源性分析第43-44页
        2.2.6 噬菌体抗性菌株与噬菌体的相互作用分析第44-50页
        2.2.7 噬菌体抗性菌株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第50-61页
3 结果第61-124页
    3.1 干酪乳杆菌噬菌体LJ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第61-69页
        3.1.1 干酪乳杆菌噬菌体LJ基因组分段PCR扩增结果第61页
        3.1.2 干酪乳杆菌噬菌体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1-69页
    3.2 乳杆菌噬菌体抗性菌株的分离结果第69-70页
    3.3 乳杆菌噬菌体抗性菌株的鉴定结果第70-77页
        3.3.1 噬菌体抗性菌株菌体形态检测第70页
        3.3.2 噬菌体抗性菌株生化特征测定结果第70-71页
        3.3.3 噬菌体抗性菌株基因型鉴定结果第71-72页
        3.3.4 噬菌体抗性菌株培养特性第72-75页
        3.3.5 噬菌体抗性菌株的发酵性能第75-76页
        3.3.6 抗性菌株对噬菌体抗性测定结果第76-77页
    3.4 噬菌体抗性菌株溶源性分析结果第77-81页
        3.4.1 噬菌体抗性菌株释放噬菌体测定结果第77-78页
        3.4.2 噬菌体抗性菌株基因组中噬菌体LJ基因的检测结果第78-79页
        3.4.3 抗性菌株噬菌体基因整合位点分析结果第79页
        3.4.4 噬菌体抗性菌株噬菌体基因整合位点验证结果第79-81页
    3.5 噬菌体抗性菌株与噬菌体的相互作用测定结果第81-102页
        3.5.1 抗性菌CRISPR系统的检测结果第81-82页
        3.5.2 抗性菌R/M防御系统的检测结果第82-83页
        3.5.3 噬菌体吸附抗性菌株特性测定结果第83-84页
        3.5.4 噬菌体DNA注入抗性菌株的测定结果第84-85页
        3.5.5 噬菌体侵染抗性菌株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第85-86页
        3.5.6 噬菌体基因在抗性菌株菌体内转录的测定第86-88页
        3.5.7 噬菌体侵染敏感菌及抗性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第88-102页
    3.6 干酪乳杆菌噬菌体抗性菌株的抗性机制验证第102-124页
        3.6.1 选定功能性分析的差异表达基因第102-105页
        3.6.2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第105-110页
        3.6.3 CⅠ和M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110-112页
        3.6.4 重组干酪乳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12-113页
        3.6.5 重组干酪乳杆菌的构建第113-116页
        3.6.6 重组干酪乳杆菌蛋白表达鉴定第116-119页
        3.6.7 重组乳酸菌噬菌体敏感性分析第119-121页
        3.6.8 噬菌体对重组菌生长影响的测定第121-122页
        3.6.9 噬菌体侵染重组菌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22页
        3.6.10 RT-qPCR检测噬菌体侵染重组乳酸菌时基因表达结果第122-124页
4 讨论第124-132页
    4.1 噬菌体LJ基因组学分析第124-126页
    4.2 干酪乳杆菌噬菌体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第126-128页
    4.3 溶源性干酪乳杆菌噬菌体抗性机制分析第128-132页
5 结论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8页
附录第148-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的拓展以及实用分析工具软件的建立
下一篇:拟南芥沉默因子MOM1与SUMO连接酶类似蛋白PIAL1、PIAL2形成复合体调控转录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