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表 | 第15-16页 |
缩略词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引言 | 第17页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17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2 安全轮胎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1 充气安全轮胎技术 | 第17-20页 |
1.2.2 非充气安全轮胎技术 | 第20-25页 |
1.3 国内外轮胎模态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1 国外轮胎模态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3.2 国内轮胎模态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机械弹性车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42页 |
2.1 车轮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2.1.1 车轮结构 | 第29-30页 |
2.1.2 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2.1.3 机械弹性车轮特点 | 第31页 |
2.2 车轮承载机理研究 | 第31-34页 |
2.2.1 车轮承载方式 | 第31-32页 |
2.2.2 车轮承载变形分析 | 第32-34页 |
2.3 机械弹性车轮有限元建模 | 第34-39页 |
2.3.1 模型简化 | 第34页 |
2.3.2 几何建模 | 第34-35页 |
2.3.3 材料模型及单元类型 | 第35-38页 |
2.3.4 网格划分 | 第38-39页 |
2.4 机械弹性车轮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39-41页 |
2.4.1 静态负荷特性加载测试 | 第39-40页 |
2.4.2 机械弹性车轮静态加载仿真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机械弹性车轮模态分析 | 第42-54页 |
3.1 机械弹性车轮模态分析 | 第42-43页 |
3.1.1 特征值的求解方法 | 第42页 |
3.1.2 固有频率及振型的提取 | 第42-43页 |
3.2 各种因素对机械弹性车轮模态的影响 | 第43-50页 |
3.2.1 材料杨氏模量 | 第43-44页 |
3.2.2 材料密度 | 第44-46页 |
3.2.3 輮轮结构 | 第46-48页 |
3.2.4 铰链组结构 | 第48-50页 |
3.3 正交试验法在机械弹性车轮模态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50-52页 |
3.3.1 正交试验法 | 第50-51页 |
3.3.2 车轮正交试验设计分析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机械弹性车轮试验模态分析 | 第54-65页 |
4.1 试验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54-55页 |
4.1.1 传递函数及频响函数 | 第54-55页 |
4.1.2 模态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 | 第55页 |
4.2 模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5-57页 |
4.2.1 振动传感器 | 第55-56页 |
4.2.2 放大器和滤波器 | 第56页 |
4.2.3 激振设备 | 第56页 |
4.2.4 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系统 | 第56-57页 |
4.3 机械弹性车轮模态实验 | 第57-59页 |
4.3.1 试验设备 | 第57-58页 |
4.3.2 几何模型 | 第58页 |
4.3.3 模态分析 | 第58-59页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4.4.1 试验模态分析与仿真模态分析的相关性 | 第59-62页 |
4.4.2 不同激振力幅对轮胎模态的影响 | 第62页 |
4.4.3 支承方式对轮胎模态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4 载荷对轮胎模态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于模态分析的机械弹性车轮损伤识别 | 第65-77页 |
5.1 机械弹性车轮危险区域的分析 | 第65-67页 |
5.1.1 疲劳累积损伤的理论 | 第65页 |
5.1.2 机械弹性车轮疲劳仿真计算 | 第65-67页 |
5.1.3 装车试验 | 第67页 |
5.2 基于频率和振型变化的损伤识别 | 第67-72页 |
5.2.1 理论基础 | 第67-68页 |
5.2.2 试验频率分析 | 第68-69页 |
5.2.3 仿真频率分析 | 第69-70页 |
5.2.4 基于振型的损伤识别 | 第70-72页 |
5.3 基于模态应变能原理的损伤识别 | 第72-76页 |
5.3.1 理论基础 | 第72-73页 |
5.3.2 车轮损伤的识别 | 第73-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机械弹性车轮滚动模态特性分析 | 第77-87页 |
6.1 理论基础 | 第77-78页 |
6.1.1 复模态理论 | 第77-78页 |
6.1.2 行波振动理论 | 第78页 |
6.2 滚动效应 | 第78-80页 |
6.2.1 离心力效应 | 第78-79页 |
6.2.2 科氏力效应 | 第79-80页 |
6.3 转速对轮胎模态特性的影响 | 第80-86页 |
6.3.1 转速对车轮共振频率的影响 | 第80-83页 |
6.3.2 转速对0轮振型的影响 | 第83-84页 |
6.3.3 转速对车轮振型的影响 | 第84-8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87-88页 |
7.1.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7.1.2 创新点 | 第8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