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资助 | 第4-5页 |
致谢 | 第5-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沙门菌简介 | 第12页 |
2 沙门菌的危害 | 第12-13页 |
2.1 对人类的危害 | 第12-13页 |
2.2 对动物的危害 | 第13页 |
3 沙门菌的流行情况 | 第13页 |
4 沙门菌的耐药情况 | 第13-14页 |
4.1 国内沙门菌耐药情况 | 第13-14页 |
4.2 国外沙门菌耐药情况 | 第14页 |
5 耐药机制 | 第14-17页 |
5.1 β-内酰胺类 | 第14-15页 |
5.2 四环素类 | 第15-17页 |
5.2.1 外排泵机制(Active efflux) | 第16页 |
5.2.2 核糖体保护蛋白机制(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s) | 第16页 |
5.2.3 酶灭活或钝化四环素机制(Enzymatic inactivation of tetracycline) | 第16页 |
5.2.4 其他(未知)机制(Other/Unknow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鸡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 第17-26页 |
1 引言 | 第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 材料 | 第17-18页 |
2.1.1 菌株 | 第17页 |
2.1.2 培养基 | 第17-18页 |
2.1.3 试剂及药品 | 第18页 |
2.1.4 仪器 | 第18页 |
2.2 方法 | 第18-20页 |
2.2.1 样品的采集 | 第18页 |
2.2.2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第18-19页 |
2.2.2.1 培养基制备 | 第18页 |
2.2.2.2 预增菌、增菌 | 第18-19页 |
2.2.3 菌株的鉴定 | 第19页 |
2.2.3.1 革兰氏染色 | 第19页 |
2.2.3.2 PCR鉴定 | 第19页 |
2.2.4 基因组的提取 | 第19页 |
2.2.5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19-20页 |
2.2.5.1 药物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5.2 菌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2.5.3 结果记录 | 第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3.1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0页 |
3.2 细菌的鉴定 | 第20-21页 |
3.2.1 革兰氏染色 | 第20页 |
3.2.2 PCR鉴定 | 第20-21页 |
3.3 耐药表型 | 第21页 |
3.4 多重耐药 | 第21页 |
3.5 156株鸡源沙门菌耐药谱 | 第21页 |
4 讨论 | 第21-25页 |
4.1 沙门菌的分离纯化 | 第21-23页 |
4.2 沙门菌的鉴定 | 第23页 |
4.3 耐药表型分析 | 第23-24页 |
4.4 多重耐药 | 第24-25页 |
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 第26-33页 |
1 引言 | 第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1 材料 | 第26-27页 |
2.1.1 菌株来源 | 第26页 |
2.1.2 培养基 | 第26页 |
2.1.3 试剂 | 第26-27页 |
2.2 方法 | 第27-28页 |
2.2.1 耐药基因检测 | 第27页 |
2.2.2 ERIC-PCR分型 | 第27-28页 |
2.2.3 接合试验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3.1 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28页 |
3.2 基因亚型分析 | 第28页 |
3.3 接合试验结果 | 第28-29页 |
3.4 ERIC-PCR分型结果 | 第29-30页 |
3.5 耐药表型与耐药菌株的相关性 | 第30页 |
4 讨论 | 第30-32页 |
4.1 耐药基因的接合传递 | 第30页 |
4.2 产ESBLs酶型菌株特点 | 第30-31页 |
4.3 产AmpC酶型菌株特点 | 第31页 |
4.4 产CTX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特点 | 第31-32页 |
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四环素类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 第33-39页 |
1 引言 | 第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2.1 材料 | 第33页 |
2.1.1 菌株来源 | 第33页 |
2.1.2 培养基 | 第33页 |
2.1.3 试剂 | 第33页 |
2.2 方法 | 第33-35页 |
2.2.1 耐药基因检测 | 第33-34页 |
2.2.2 接合试验 | 第34页 |
2.2.3 质粒提取 | 第34页 |
2.2.4 Overlapping PCR | 第34-35页 |
2.2.5 质粒不相容性分析 | 第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3.1 四环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35-37页 |
3.2 接合试验结果 | 第37页 |
3.3 Overlapping PCR | 第37页 |
3.4 质粒不相容分析 | 第37页 |
4 讨论 | 第37-38页 |
4.1 接合试验 | 第37-38页 |
4.2 tetM基因环境分析 | 第38页 |
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其他类耐药基因检测及分析 | 第39-44页 |
1 引言 | 第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2.1 材料 | 第39页 |
2.1.1 菌株来源 | 第39页 |
2.1.2 培养基 | 第39页 |
2.1.3 试剂 | 第39页 |
2.2 方法 | 第39-41页 |
2.2.1 PCR扩增及测序 | 第39页 |
2.2.2 接合试验 | 第39-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3.1 各类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3.2 接合试验结果 | 第42页 |
4 讨论 | 第42-43页 |
4.1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分析 | 第42页 |
4.2 喹乙醇通过质粒介导的外排泵耐药基因分析 | 第42页 |
4.3 酰胺醇耐药基因分析 | 第42页 |
4.4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分析 | 第42-43页 |
5 小结 | 第43-44页 |
全文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5页 |
ABSTRACT | 第55-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