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木耳(云耳、黑木耳)论文

不同替代料及栽培模式下黑木耳品质综合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黑木耳分类地位与地理分布第9-10页
    1.2 黑木耳的形态特征第10-11页
        1.2.1 黑木耳的形态结构第10页
        1.2.2 黑木耳的生长过程第10-11页
    1.3 黑木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1-13页
        1.3.1 形态标记法第11页
        1.3.2 染色体标记法第11-12页
        1.3.3 生化标记法第12页
        1.3.4 分子标记法第12-13页
    1.4 黑木耳的栽培历史及研究现状第13-15页
    1.5 黑木耳的营养及保健价值第15-17页
        1.5.1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第15页
        1.5.2 黑木耳的药用价值第15-17页
            1.5.2.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第15-16页
            1.5.2.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第16页
            1.5.2.3 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第16页
            1.5.2.4 抗氧化及延缓衰老作用第16页
            1.5.2.5 抗辐射及抗炎作用第16-17页
            1.5.2.6 降血糖作用第17页
            1.5.2.7 抗癌作用第17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7-19页
2 黑木耳感官品质分析第19-38页
    2.1 前言第19-2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0-23页
        2.2.1 试验材料第20-21页
        2.2.2 试验试剂第21页
        2.2.3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21-22页
        2.2.4 试验方法第22-23页
            2.2.4.1 复水率测定第22页
            2.2.4.2 黑木耳感官评价第22-23页
            2.2.4.3 黑木耳的质构分析第23页
            2.2.4.4 数据处理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36页
        2.3.1 不同替代料、栽培模式生产的黑木耳复水率第23-25页
            2.3.1.1 不同替代料基质对黑木耳复水率的影响第24页
            2.3.1.2 不同栽培模式对黑木耳复水率的影响第24-25页
        2.3.2 不同替代料、栽培模式生产的黑木耳感官分析第25-29页
            2.3.2.1 不同替代料培养基质对黑木耳感官得分的影响第25-27页
            2.3.2.2 不同栽培模式对黑木耳感官得分的影响第27-29页
        2.3.3 不同替代料、栽培模式生产的黑木耳质构分析第29-32页
            2.3.3.1 不同替代料基质对黑木耳质构分析的影响第29-31页
            2.3.3.2 不同栽培模式对黑木耳质构分析的影响第31-32页
        2.3.4 不同替代料、栽培模式生产的黑木耳质构与感官评定的相关性分析第32-36页
            2.3.4.1 不同栽培模式对黑木耳质构分析的影响第32-34页
            2.3.4.2 不同栽培模式黑木耳质构特性与感官评价的相关性分析第34-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3 黑木耳营养成分分析第38-63页
    3.1 前言第38-39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9页
        3.2.1 试验材料第39页
        3.2.2 试验试剂第39页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39页
    3.3 试验方法第39-42页
        3.3.1 常量营养成分测定试验方法第39页
        3.3.2 微量营养成分测定方法第39-40页
        3.3.3 黑木耳多糖的测定第40页
        3.3.4 黑木耳黑色素的测定第40页
        3.3.5 黑木耳总多酚的测定第40-41页
        3.3.6 黑木耳总黄酮的测定第41页
        3.3.7 黑木耳胶状物质测定第41页
        3.3.8 不同样品主要特征主成分分析第41-42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2-60页
        3.4.1 不同替代料、栽培模式对黑木耳样品常量营养成分的影响第42-44页
        3.4.2 不同替代料、栽培模式对黑木耳样品矿质元素的影响第44-46页
        3.4.3 不同替代料、栽培模式对黑木耳样品营养成分的影响第46-54页
            3.4.3.1 不同黑木耳样品粗多糖的含量差异第46-48页
            3.4.3.2 不同黑木耳样品总多酚的含量差异第48-50页
            3.4.3.3 不同黑木耳样品黄酮的含量差异第50-51页
            3.4.3.4 不同黑木耳样品黑色素的含量差异第51-53页
            3.4.3.5 不同黑木耳样品胶状物质的含量差异第53-54页
        3.4.4 不同替代料、栽培方式对黑木耳样品营养组成的影响第54-57页
        3.4.5 不同栽培方式对黑木耳样品营养组成的影响第57-59页
        3.4.6 营养组成与质构特性的相关性第59-60页
    3.5 讨论第60-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4 黑木耳食用安全性分析第63-77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63-64页
        4.2.1 试验材料第63页
        4.2.2 试验试剂第63-64页
        4.2.3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64页
    4.3 试验方法第64-65页
        4.3.1 黑木耳样品处理及重金属检测方法第64页
        4.3.2 农残测定黑木耳样品处理及重金属检验方法第64页
        4.3.3 评价依据第64-65页
            4.3.3.1 评价标准第64-65页
            4.3.3.2 评价方法即产品等级划分第65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5-75页
        4.4.1 黑木耳中重金属含量分析第65-67页
        4.4.2 替代料基质和栽培方式对黑木耳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第67-70页
        4.4.3 黑木耳中农残含量分析第70-72页
        4.4.4 黑木耳食用安全性分析第72-75页
    4.5 讨论第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松种子园优良亲本及子代评价选择
下一篇:某大型民机吊挂应急断离保险销强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