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事故多发位置定义 | 第12-13页 |
1.2.2 事故多发位置鉴别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文章内容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于数理方法的交通事故多发位置鉴别 | 第17-22页 |
2.1 基于数理统计的交通事故多发位置鉴别方法综述 | 第17页 |
2.2 事故数法 | 第17-20页 |
2.2.1 事故数法原理 | 第17-18页 |
2.2.2 事故数法处理数据的步骤 | 第18-19页 |
2.2.3 事故数法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事故率法 | 第20-21页 |
2.3.1 事故率法原理 | 第20页 |
2.3.2 事故率法处理数据的步骤 | 第20页 |
2.3.3 事故率法的特点 | 第20-21页 |
2.4 事故数法与事故率法的差异对比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空间统计的交通事故多发位置鉴别 | 第22-31页 |
3.1 基于空间统计的交通事故多发位置鉴别方法介绍 | 第22页 |
3.2 平面核密度估计法 | 第22-28页 |
3.2.1 平面核密度估计原理 | 第22-26页 |
3.2.2 平面核密度估计步骤 | 第26-27页 |
3.2.3 平面核密度估计特点 | 第27-28页 |
3.3 网络核密度估计法 | 第28-29页 |
3.3.1 网络核密度估计原理 | 第28页 |
3.3.2 网络核密度估计步骤 | 第28-29页 |
3.3.3 网络核密度估计特点 | 第29页 |
3.4 平面核密度估计法与网络核密度估计法对比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交通事故多发位置鉴别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1-43页 |
4.1 实验数据介绍 | 第31-33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1-32页 |
4.1.2 事故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4.2 基于数理统计的交通事故多发位置鉴别分析 | 第33-36页 |
4.3 基于空间统计的交通事故多发位置鉴别分析 | 第36-41页 |
4.3.1 基于平面核密度估计的事故多发位置鉴别分析 | 第36-38页 |
4.3.2 基于网络核密度估计的事故多发位置鉴别分析 | 第38-41页 |
4.4 基于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的事故多发位置鉴别有效性检验 | 第41-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