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启示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1-25页 |
2.1 土地经济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2-23页 |
2.3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3页 |
2.4 土地规模经营理论 | 第23-24页 |
2.5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农村承包地流转与“三权”分置形成 | 第25-29页 |
3.1 农村承包地使用制度回眸 | 第25-26页 |
3.2 土地流转与“三权”分置互动关系 | 第26-28页 |
3.2.1 “三权”分置植根于农村土地承包及其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 第26-27页 |
3.2.2 “三权”分置孕育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承包地流转 | 第27页 |
3.2.3 “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 | 第27-28页 |
3.3 “三权”分置的权能结构 | 第28-29页 |
3.3.1 集体土地所有权 | 第28页 |
3.3.2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承包权 | 第28页 |
3.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经营权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形成机理分析 | 第29-35页 |
4.1 影响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形成机理的因素选择 | 第29页 |
4.2 形成过程机理分析 | 第29-31页 |
4.2.1 目标与效率分析 | 第29页 |
4.2.2 目标、需求与“三权”分置的形成 | 第29-31页 |
4.3 动力机理分析 | 第31-35页 |
4.3.1 宏观动力 | 第31-33页 |
4.3.2 微观动力 | 第33-34页 |
4.3.3 内因动力 | 第34页 |
4.3.4 外因动力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桑涧镇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实证研究 | 第35-50页 |
5.1 桑涧镇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5.1.1 桑涧镇概况 | 第35页 |
5.1.2 农村承包地流转情况 | 第35页 |
5.1.3 农村承包地流转方式、去向及用途 | 第35-36页 |
5.2 桑涧镇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问卷调查 | 第36-38页 |
5.2.1 问卷设计 | 第36页 |
5.2.2 调查方式 | 第36页 |
5.2.3 数据获取 | 第36-37页 |
5.2.4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5.3 桑涧镇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绩效评价 | 第38-50页 |
5.3.1 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 第38-39页 |
5.3.2 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权重选取与计算 | 第39-43页 |
5.3.3 绩效评价 | 第43-46页 |
5.3.4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第六章 基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实证研究的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6.1 以确权为核心,合理界定分置各方权、责、利 | 第50页 |
6.1.1 以确权为核心,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 第50页 |
6.1.2 完善立法及配套政策,合理界定三方权、责、利 | 第50页 |
6.1.3 加强法律教育,提升农民相关法律意识 | 第50页 |
6.2 实行金股制,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 | 第50-51页 |
6.2.1 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集体土地决策权能 | 第51页 |
6.2.2 推行金股制,行使集体土地监督权能 | 第51页 |
6.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 | 第51-52页 |
6.3.1 建立“保底收益+股金分红”模式,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 第51页 |
6.3.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 第51-52页 |
6.3.3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创新承包权实现形式 | 第52页 |
6.3.4 构建承包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 第52页 |
6.4 完善经营配套政策措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52-53页 |
6.4.1 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保障的经营权 | 第52页 |
6.4.2 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保障土地供给 | 第52页 |
6.4.3 建立大宗作物生产保护制度 | 第52页 |
6.4.4 完善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 | 第52-53页 |
6.4.5 构建农业政策体系,培育职业农民 | 第53页 |
6.5 搭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平台,健全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 第53-54页 |
6.5.1 完善土地流转服务经营体系 | 第53页 |
6.5.2 建立健全经营权流转市场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7.1 结论 | 第54页 |
7.1.1 “三权”分置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必然途径 | 第54页 |
7.1.2 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落实“三权”分置的首要前提 | 第54页 |
7.1.3 “三权”分置的核心是解决各权能的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 | 第54页 |
7.1.4 “三权”分置与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之间是螺旋上升的闭环 | 第54页 |
7.2 讨论 | 第54-56页 |
7.2.1 修订现行法律,使“三权”分置合法化 | 第54页 |
7.2.2 “三权”最终回归“两权”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