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由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述评 | 第14-2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二、国外文献 | 第20-23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3-24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3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三、实践意义 | 第24页 |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4-26页 |
一、研究理论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田野点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 第26-47页 |
第一节 田野点的基本概况 | 第27-30页 |
第二节 田野点的自然与生态背景 | 第30-34页 |
一、自然环境 | 第30-31页 |
二、植物物种 | 第31-32页 |
三、动物物种 | 第32-33页 |
四、畜牧情况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田野点的民族文化构成 | 第34-47页 |
一、生计方式 | 第34-41页 |
二、宗教信仰 | 第41-44页 |
三、价值观念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油茶产业盛衰过程简述 | 第47-58页 |
第一节 油茶产业的辉煌期 | 第47-52页 |
一、税收方面 | 第47-48页 |
二、商业活动 | 第48-49页 |
三、朝廷贡品 | 第49页 |
四、种植面积 | 第49-50页 |
五、茶油产量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油茶产业的低迷期 | 第52-54页 |
一、偷盗现象猖獗 | 第52-53页 |
二、劳动力转移 | 第53页 |
三、市场环境影响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油茶产业的衰败期 | 第54-58页 |
一、民众轻视油茶产业 | 第55-56页 |
二、民众肆意破坏油茶林 | 第56-57页 |
三、茶油不再是民众唯一食用油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油茶产业当代现状与认识困境 | 第58-70页 |
第一节 油茶产业当代现状 | 第58-62页 |
一、油茶新品种的不断开发 | 第58-59页 |
二、油茶产业的管理组织 | 第59-61页 |
三、政府对油茶产业的扶持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当前认识困境 | 第62-70页 |
一、技术困境论 | 第62-65页 |
二、经济困境论 | 第65-68页 |
三、制度困境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油茶产业常态运行下的文化生态特征 | 第70-87页 |
第一节 多业态复合经营 | 第70-73页 |
一、概念 | 第70页 |
二、条件 | 第70-71页 |
三、类型 | 第71页 |
四、效益 | 第71-73页 |
第二节 油茶产业四大属性特征 | 第73-82页 |
一、连片经营 | 第73-74页 |
二、封闭管理 | 第74-76页 |
三、持续投入 | 第76-78页 |
四、综合利用 | 第78-82页 |
第三节 油茶产业与文化 | 第82-87页 |
一、信仰方面 | 第82-84页 |
二、规约文化 | 第84-87页 |
第六章 油茶产业的衰败主因 | 第87-104页 |
第一节 比较汰选法 | 第87-89页 |
第二节 比较汰选法的四方面比对 | 第89-97页 |
一、因果关系的时空比对 | 第90-93页 |
二、因果关系的内容比对 | 第93-94页 |
三、因果关系的生态系统比对 | 第94-96页 |
四、因果关系的文化比对 | 第96-97页 |
第三节 油茶产业衰落的主因分析 | 第97-104页 |
一、油茶林权碎片化,破坏了发展油茶产业的封闭管理属性 | 第98-100页 |
二、油茶林权碎片化,破坏了发展油茶产业须连片经营的根本属性 | 第100-101页 |
三、油茶林权碎片化,破坏了发展油茶产业需长期投入的属性 | 第101-102页 |
四、油茶林权碎片化,破坏了油茶产业的综合利用属性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油茶产业复兴对策 | 第104-115页 |
第一节 重建多业态经营体制 | 第104-107页 |
一、注重观念引导,强化生态意识,实施生态补偿政策 | 第105-106页 |
二、强化保险意识,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 第106页 |
三、注重本土知识技术,培养本土人力资源 | 第106-107页 |
四、实行集体产权认证,培育特色农业项目 | 第107页 |
第二节 产业调整及支持条件 | 第107-111页 |
一、政策支持 | 第108-109页 |
二、资金支持 | 第109页 |
三、技术条件 | 第109-110页 |
四、市场条件 | 第110-111页 |
五、油茶资源 | 第111页 |
第三节 油茶产业复兴的预期效果 | 第111-115页 |
一、生态建设 | 第111-113页 |
二、经济建设 | 第113-115页 |
结束语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