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近场源参数估计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基于均匀圆阵的近场源参数估计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基于均匀圆阵下参数估计解模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基于相位差的近场源参数估计算法及模糊性分析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多近场源参数估计信号模型 | 第21-22页 |
2.3 算法描述 | 第22-25页 |
2.3.1 多源频率间隔对相位计算影响 | 第22-24页 |
2.3.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相位差参数估计 | 第24-25页 |
2.4 算法模糊特性分析 | 第25-27页 |
2.4.1 模糊相关因素分析 | 第26页 |
2.4.2 无模糊空间区域分析 | 第26-27页 |
2.5 仿真分析 | 第27-33页 |
2.5.1 多近场源相位差参数估计算法有效性分析 | 第27-28页 |
2.5.2 多近场源相位差参数估计算法模糊性分析 | 第28-30页 |
2.5.3 无模糊空间区域分析验证 | 第30-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于旋转均匀圆阵的近场源参数估计解模糊方法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旋转短基线信号模型 | 第35-36页 |
3.3 算法描述 | 第36-39页 |
3.3.1 相位补偿 | 第36-37页 |
3.3.2 旋转短基线解模糊 | 第37-38页 |
3.3.3 长基线下相位差解模糊 | 第38-39页 |
3.4 算法性能分析 | 第39-41页 |
3.4.1 旋转角度性能分析 | 第40页 |
3.4.2 计算复杂度比较 | 第40-41页 |
3.5 仿真分析 | 第41-46页 |
3.5.1 旋转短基线参数估计有效性验证 | 第41-42页 |
3.5.2 旋转短基线参数估计统计性分析 | 第42-43页 |
3.5.3 不同旋转角度下解模糊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3.5.4 相位差解模糊参数估计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基于多子阵结果聚类的解模糊方法 | 第47-6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多子阵去耦模型 | 第47-48页 |
4.3 算法描述 | 第48-52页 |
4.3.1 无模糊下角度参数反演估计 | 第48-49页 |
4.3.2 基于欧式距离的聚类解模糊算法 | 第49-51页 |
4.3.3 基于聚类解模糊的相位差参数估计算法 | 第51-52页 |
4.4 算法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4.4.1 子阵结构选择分析 | 第52-53页 |
4.4.2 复数矩阵聚类样本选择分析 | 第53-54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54-62页 |
4.5.1 RAC算法有效性验证及估计性能分析 | 第55-58页 |
4.5.2 基于CSS组合和复数矩阵列数选取的RAC算法优化分析 | 第58-61页 |
4.5.3 RAC-PEPD和RAC算法近场源3-D参数估计性能比较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9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