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持股信托模式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员工持股信托模式的比较优势 | 第16-26页 |
第一节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模式的比较 | 第16-19页 |
一、员工直接持股模式 | 第17-18页 |
二、员工间接持股模式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员工持股信托模式的优势 | 第19-23页 |
一、与员工持股计划内在价值的契合性 | 第19-20页 |
二、信托财产独立性利于实现破产隔离 | 第20-21页 |
三、严格的受信义务利于保障持股员工利益 | 第21-22页 |
四、信托专业性和灵活性利于提高效率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员工持股信托模式的实践基础 | 第23-26页 |
一、域外员工持股信托模式借鉴经验 | 第23-24页 |
二、国内员工持股实践探索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践中员工持股信托模式面临的困境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我国员工持股信托法律构造尚待捋清 | 第26-28页 |
一、员工持股信托当事人的确定存在争议 | 第26-27页 |
二、委托人和受托人权利分配不清晰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信托股权行使具体细节不明 | 第28-29页 |
一、信托股权行使主体有争议 | 第28页 |
二、股权行使范围不明确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信托模式下持股员工退出机制的不完善 | 第29-31页 |
一、是否设置限制条件的争议 | 第29页 |
二、信托模式下持股员工退出方式和价格不明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员工持股信托模式的法律结构厘定 | 第31-42页 |
第一节 员工持股信托合同当事人的确定 | 第31-37页 |
一、员工持股信托委托人的确定 | 第31-33页 |
二、员工持股信托受托人的确定 | 第33-35页 |
三、员工持股信托客体的确定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员工持股信托权利义务的分析 | 第37-42页 |
一、员工持股信托委托人的权利行使 | 第37-38页 |
二、员工持股信托受托人的信义义务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员工持股信托模式法律规则完善 | 第42-47页 |
第一节 信托股权的具体行使 | 第42-44页 |
一、股权行使的主体 | 第42-44页 |
二、股权行使的范围 | 第44页 |
第三节 信托模式下持股员工的退出 | 第44-47页 |
一、持股员工退出的限制 | 第44-45页 |
二、信托模式下持股员工的退出方式 | 第45-46页 |
三、持股员工退出时股权价格的确定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