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桩承式路堤关键问题研究第12-14页
    1.3 国内外土拱效应的发展现状与动态第14-18页
        1.3.1 试验研究第14-16页
        1.3.2 数值模拟第16页
        1.3.3 理论方法第16-18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形成机理及其受力分析方法研究第19-30页
    2.1 土拱效应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第19-20页
    2.2 拱脚存在形式第20-21页
    2.3 土拱受力分析及其计算模型第21-25页
        2.3.1 Terzaghi方法第22页
        2.3.2 Hewlett和Randolph模型第22-24页
        2.3.3 改进的Hewlett和Randolph模型第24-25页
        2.3.4 其他方法第25页
    2.4 考虑桩土差异沉降计算第25-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桩承式路堤桩土应力比计算方法研究第30-42页
    3.1 概述第30页
    3.2 路堤土拱效应分析第30-36页
        3.2.1 基本假定第30页
        3.2.2 建立分析模型第30-31页
        3.2.3 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第31-36页
    3.3 参数分析第36-40页
        3.3.1 内摩擦角φ,桩间距s对荷载分担比的影响第36-37页
        3.3.2 桩截面宽度b,桩间距s对荷载分担比的影响第37-38页
        3.3.3 桩土应力比及差异沉降第38-40页
    3.4 小结第40-42页
第4章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数值分析第42-58页
    4.1 概述第42页
    4.2 ABAQUS简介第42-43页
    4.3 本构模型介绍第43-46页
        4.3.1 线弹性模型第43页
        4.3.2 摩尔库伦模型第43-44页
        4.3.3 接触面模型介绍第44-46页
    4.4 土拱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4.4.1 计算方案第46页
        4.4.2 假设条件第46页
        4.4.3 模型几何尺寸与参数取值第46-47页
        4.4.4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第47页
    4.5 数值分析第47-57页
        4.5.1 位移场第47-48页
        4.5.2 应力场第48-53页
        4.5.3 确定桩土应力比与桩土差异沉降节点路径第53-54页
        4.5.4 影响因素分析第54-57页
    4.6 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与讨论第58-65页
    5.1 概述第58页
    5.2 已有模型试验第58-60页
        5.2.1 实验内容第58-59页
        5.2.2 数值建模第59页
        5.2.3 结果分析第59-60页
    5.3 工程实例一第60-61页
    5.4 工程实例二第61-63页
        5.4.1 工程地质第62页
        5.4.2 地质条件第62-63页
        5.4.3 荷载分担比的验证第63页
    5.5 桩承式路堤设计第63-64页
        5.5.1 桩的平面布置第63-64页
        5.5.2 桩土差异沉降控制第64页
        5.5.3 桩承式路堤沉降计算分析第64页
    5.6 小结第64-65页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74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复合式路面车辙分析
下一篇:混沌优化算法及其在交通图像分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