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3 空间激光通信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0-14页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空间激光通信及复合轴APT分系统工作原理 | 第17-26页 |
2.1 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组成 | 第17-18页 |
2.2 复合轴APT分系统组成 | 第18-19页 |
2.2.1 捕获单元 | 第18页 |
2.2.2 粗跟踪单元 | 第18-19页 |
2.2.3 精跟踪单元 | 第19页 |
2.3 APT分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 第19-20页 |
2.3.1 高概率快速捕获技术 | 第19页 |
2.3.2 光斑检测技术 | 第19-20页 |
2.3.3 高精度跟踪技术 | 第20页 |
2.4 APT分系统中光斑检测方法研究 | 第20-26页 |
2.4.1 基于CCD的光斑检测 | 第20-22页 |
2.4.2 基于PSD的光斑检测 | 第22-23页 |
2.4.3 基于QD的光斑检测 | 第23-24页 |
2.4.4 基于APD的光斑检测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激光章动的光斑位置检测技术 | 第26-45页 |
3.1 随机角抖动对空间光到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 | 第26-30页 |
3.1.1 空间光到单模光纤耦合基本理论 | 第26-28页 |
3.1.2 静态角偏差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3 随机角抖动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 激光章动的光斑位置检测系统 | 第30-34页 |
3.2.1 激光章动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3.2.2 激光章动系统 | 第31-32页 |
3.2.3 光斑脱靶量计算 | 第32-34页 |
3.3 激光章动系统关键参数分析 | 第34-38页 |
3.3.1 激光器的选择 | 第34页 |
3.3.2 执行器的确定 | 第34页 |
3.3.3 光电探测器的基本原理 | 第34-38页 |
3.4 影响脱靶量检测精度的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3.4.1 章动幅度 | 第38-40页 |
3.4.2 采样频率 | 第40-42页 |
3.4.3 章动频率 | 第42-43页 |
3.5 闭环精跟踪伺服控制系统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光斑检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第45-57页 |
4.1 激光发射单元 | 第45页 |
4.2 光电转换单元 | 第45-51页 |
4.2.1 APD探测器的选型 | 第45-47页 |
4.2.2 反向偏压电路设计 | 第47-48页 |
4.2.3 电流检测与电压转换单元 | 第48-50页 |
4.2.4 温度检测与控制单元 | 第50-51页 |
4.3 光斑位置检测单元 | 第51-52页 |
4.4 跟踪伺服控制单元 | 第52-54页 |
4.5 通信解调单元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实验系统搭建及结果分析 | 第57-70页 |
5.1 实验系统设计 | 第57-58页 |
5.1.1 实验设备介绍 | 第57页 |
5.1.2 实验系统组成 | 第57-58页 |
5.2 随机角抖动下耦合效率与光斑脱靶量实验验证 | 第58-66页 |
5.2.1 静态角偏差下单模光纤耦合效率实验测试 | 第58-60页 |
5.2.2 随机角抖动下单模光纤耦合效率实验测试 | 第60-62页 |
5.2.3 激光章动光斑脱靶量实验测试 | 第62-66页 |
5.3 光斑脱靶量影响因素实验验证 | 第66-70页 |
5.3.1 章动幅度 | 第66-67页 |
5.3.2 采样频率 | 第67-68页 |
5.3.3 章动频率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硕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