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蒺藜甾体皂苷成分TTS-12及其制剂抗皮肤癣菌的内体外活性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18页
    1.1 浅表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概况第12页
    1.2 皮肤癣菌感染的治疗药物及机制第12-13页
    1.3 天然活性成分防止浅表部真菌感染研究第13-15页
    1.4 真菌耐药机制及克服策略第15-16页
    1.5 蒺藜及TTS-12的抗真菌研究进展第16-17页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TTS-12的体外抗皮肤癣菌研究第18-28页
    2.1 前言第18页
    2.2 实验材料第18-19页
        2.2.1 实验设备第18页
        2.2.2 实验试剂第18-19页
        2.2.3 实验菌株第19页
    2.3 试验方法第19-21页
        2.3.1 真菌的培养及菌液的配置第19页
        2.3.2 TTS-12对皮肤癣菌标柱及临床菌株最小抑菌浓度(MIC)第19-20页
        2.3.3 TTS-12对皮肤癣菌标株及临床菌株的最小杀菌浓度(MFC)第20页
        2.3.4 TTS-12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第20页
        2.3.5 TTS-12对孢子萌发动力学的影响第20页
        2.3.6 TTS-12对总生物量的影响第20页
        2.3.7 TTS-12联合抗真菌药物药敏试验第20-21页
    2.4 结果第21-27页
        2.4.1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21-22页
        2.4.2 最小杀菌浓度(MFC)的测定第22-23页
        2.4.3 TTS-12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第23-24页
        2.4.4 TTS-12对孢子萌发动力学的影响第24页
        2.4.5 TTS-12对皮肤癣菌生物量影响的实验结果第24-25页
        2.4.6 TTS-12联合常用抗真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第25-27页
    2.5 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TTS-12体外抗皮肤癣菌机制的初步研究第28-37页
    3.1 前言第28页
    3.2 实验材料第28页
        3.2.1 实验设备第28页
        3.2.2 实验试剂第28页
        3.2.3 实验菌株第28页
    3.3 试验方法第28-31页
        3.3.1 TTS-12对麦角固醇合成的影响第28-29页
        3.3.2 TTS-12对红色毛癣菌线粒体两种限速酶活性的影响第29-31页
    3.4 实验结果第31-36页
        3.4.1 TTS-12对红色毛癣菌麦角固醇合成的影响第31-34页
        3.4.2 TTS-12对T.rubrum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第34-36页
    3.5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耐药皮肤癣菌模型的诱导及对TTS-12的敏感性分析第37-42页
    4.1 前言第37页
    4.2 实验材料第37页
        4.2.1 主要仪器第37页
        4.2.2 主要试剂第37页
        4.2.3 实验菌株第37页
    4.3 实验方法第37-39页
        4.3.1 菌液的配制第38页
        4.3.2 检测酮康唑、氟康唑和TTS-12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第38页
        4.3.3 耐氟康唑和氟康唑菌株的诱导第38页
        4.3.4 真菌耐药性的判断第38-39页
        4.3.5 耐药真菌稳定性的检测第39页
        4.3.6 TTS-12对两种耐药菌株的MIC测定第39页
        4.3.7 质控的设置第39页
    4.4 实验结果第39-42页
        4.4.1 TTS-12、酮康唑(KCZ)、氟康唑(FCZ)对红色毛癣菌标准菌株的MIC结果第39页
        4.4.2 耐药菌株的诱导结果第39-40页
        4.4.3 耐药稳定性验证第40页
        4.4.4 TTS-12对耐药菌株的MIC测定第40页
        4.4.5 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TTS-12凝胶对体外感染耐氟康唑红色毛癣菌豚鼠模型的治疗效果研究..第42-48页
    5.1 前言第42页
    5.2 实验材料第42页
    5.3 试验方法第42-44页
    5.4 实验结果第44-45页
        5.4.1 模型建立结果第44页
        5.4.2 豚鼠背部病变程度第44-45页
        5.4.3 豚鼠病变皮肤病理变化第45页
    5.5 小结第45-4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8-49页
    6.1 结论第48页
    6.2 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4页
致谢第54-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通量筛选平台用于清热解毒中药的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下一篇:石菖蒲挥发油对AD模型小鼠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