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人机作业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人机作业舒适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论文研究况概 | 第18-22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论文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1-2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人机作业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9页 |
2.1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简介 | 第24-25页 |
2.2 “人”的差异性 | 第25-26页 |
2.2.1 人体基本尺寸 | 第25-26页 |
2.2.2 作业姿态参数 | 第26页 |
2.2.3 人体生理信号特征参数 | 第26页 |
2.3 “机”的差异性 | 第26-27页 |
2.4 “环境”的差异性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实验平台介绍及实验设计 | 第29-41页 |
3.1 人机作业模拟实验介绍 | 第29-33页 |
3.1.1 人机作业模拟试验平台介绍 | 第29-30页 |
3.1.2 人机界面软按钮模拟作业装置介绍 | 第30页 |
3.1.3 手持扫描枪采集变速箱流水号模拟作业装置介绍 | 第30-31页 |
3.1.4 模拟实验对象 | 第31-32页 |
3.1.5 模拟试验环境与设备介绍 | 第32-33页 |
3.2 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 第33-38页 |
3.2.1 肌肉及表面电极贴片的位置选 | 第33-34页 |
3.2.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4-35页 |
3.2.3 实验整体流程规划 | 第35-37页 |
3.2.4 试验数据采集和存储 | 第37-38页 |
3.3 人机作业实测实验介绍 | 第38-40页 |
3.3.1 测试上线工位整体人机布局 | 第38页 |
3.3.2 测试上线工位人机交互界面 | 第38-39页 |
3.3.3 测试上线工位扫描枪及其支架 | 第39页 |
3.3.4 测试上线作业环境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SEMG的作业强度动态分析 | 第41-51页 |
4.1 表面肌电信号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4.1.1 时域分析 | 第41-42页 |
4.1.2 频域分析 | 第42页 |
4.2 模拟变速箱测试上线作业表面肌电信号时域分析 | 第42-44页 |
4.3 模拟变速箱测试上线作业强度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4.4 聚类法介绍 | 第45-48页 |
4.4.1 快速聚类法简介 | 第45-46页 |
4.4.2 改进的快速聚类法计算步骤 | 第46-48页 |
4.5 作业强度动态分析 | 第48-50页 |
4.5.1 作业强度等级划分 | 第48-50页 |
4.5.2 作业强度动态分析 | 第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SVM的人机作业舒适性研究 | 第51-69页 |
5.1 主观评价方法 | 第51-54页 |
5.1.1 主观评价标准 | 第51-52页 |
5.1.2 主观打分记录表 | 第52-54页 |
5.2 基于SVM的舒适性评价 | 第54-61页 |
5.2.1 支持向量回归机介绍 | 第54-56页 |
5.2.2 基于SVM的作业舒适性评价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5.2.3 基于SVM的人机作业舒适性评价及模型检验 | 第57-61页 |
5.3 变速箱测试上线实测实验 | 第61-66页 |
5.3.1 变速箱测试上线作业流程 | 第61-62页 |
5.3.2 现场数据收集 | 第62-64页 |
5.3.3 变速箱测试上线作业舒适性评价 | 第64-65页 |
5.3.4 整体改善意见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3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9-70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