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1.3.1 邻避设施 | 第15-16页 |
| 1.3.2 污染型邻避设施 | 第16页 |
| 1.3.3 规划建设阶段 | 第16-17页 |
| 1.3.4 公众参与 | 第17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1.4.1 公众参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4.2 驱动因素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2章 污染型邻避设施公众参与相关理论分析 | 第23-29页 |
| 2.1 引言 | 第23页 |
| 2.2 群体行为动力学理论 | 第23-24页 |
| 2.2.1 群体行为动力学理论内涵 | 第23页 |
| 2.2.2 群体行为动力学理论启示 | 第23-24页 |
| 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4-25页 |
| 2.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 | 第24页 |
| 2.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启示 | 第24-25页 |
|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26页 |
|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 | 第25-26页 |
|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启示 | 第26页 |
| 2.5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 第26-28页 |
| 2.5.1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的内涵 | 第26-27页 |
| 2.5.2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启示 | 第27-28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基于MOA模型的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驱动因素筛选 | 第29-45页 |
| 3.1 引言 | 第29页 |
| 3.2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驱动因素识别 | 第29-31页 |
| 3.2.1 文献研究法 | 第29页 |
| 3.2.2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公众参与驱动因素识别清单 | 第29-31页 |
| 3.3 基于案例研究法的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驱动因素识别 | 第31-35页 |
| 3.3.1 案例研究法 | 第31页 |
| 3.3.2 基于案例研究法的公众参与驱动因素识别清单 | 第31-35页 |
| 3.4 基于MOA模型的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驱动因素筛选 | 第35-38页 |
| 3.4.1 MOA模型的内涵 | 第35-36页 |
| 3.4.2 公众参与驱动因素分类筛选 | 第36-38页 |
| 3.5 问卷的设计与调研 | 第38-40页 |
| 3.5.1 问卷设计原则 | 第38页 |
| 3.5.2 问卷的设计 | 第38-40页 |
| 3.6 数据收集 | 第40-43页 |
| 3.6.1 数据来源 | 第40页 |
| 3.6.2 样本特征描述 | 第40-42页 |
| 3.6.3 数据核验 | 第42-43页 |
| 3.7 信效度检验 | 第43-44页 |
| 3.7.1 信度检验 | 第43-44页 |
| 3.7.2 效度检验 | 第44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基于SEM的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驱动因素研究 | 第45-57页 |
| 4.1 引言 | 第45页 |
| 4.2 结构方程模型 | 第45-47页 |
| 4.2.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述 | 第45-46页 |
| 4.2.2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 4.3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第47-48页 |
| 4.3.1 研究假设 | 第47页 |
| 4.3.2 概念模型 | 第47-48页 |
| 4.4 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 | 第48-54页 |
| 4.4.1 模型的拟合 | 第48-49页 |
| 4.4.2 模型的修正 | 第49-50页 |
| 4.4.3 路径分析 | 第50-54页 |
| 4.5 模型启示 | 第54-55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5章 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引导策略研究 | 第57-77页 |
| 5.1 引言 | 第57页 |
| 5.2 典型国家公众参与现状分析及启示 | 第57-60页 |
| 5.2.1 典型国家公众参与现状分析 | 第57-60页 |
| 5.2.2 经验启示 | 第60页 |
| 5.3 基于案例研究的国内污染型邻避设施公众参与现状分析及启示 | 第60-64页 |
| 5.3.1 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 | 第61-62页 |
| 5.3.2 阿苏卫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 | 第62-63页 |
| 5.3.3 案例启示 | 第63-64页 |
| 5.4 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引导策略框架构建 | 第64-74页 |
| 5.4.1 公众参与目标 | 第64-65页 |
| 5.4.2 公众参与原则 | 第65-66页 |
| 5.4.3 分区域制定污染型邻避设施公众参与引导策略的依据 | 第66-67页 |
| 5.4.4 城市污染型邻避设施公众参与引导策略 | 第67-71页 |
| 5.4.5 乡镇、郊区污染型邻避设施公众参与引导策略 | 第71-74页 |
| 5.5 引导污染型邻避设施公众参与的配套政策建议 | 第74-76页 |
| 5.5.1 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公众参与中的引导作用 | 第74页 |
| 5.5.2 明确责任主体及反馈时限,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 | 第74-75页 |
| 5.5.3 设立独立评判机构,建立参与效果评价体系 | 第75页 |
| 5.5.4 建立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基金补偿政策 | 第75-76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 6.1 研究结论及成果 | 第77页 |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77-78页 |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