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3 研究趋势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1 难点 | 第17页 |
1.5.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4页 |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 第18-19页 |
2.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诠释 | 第19-20页 |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方法与研究特点 | 第20页 |
2.2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内涵 | 第20-22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内涵 | 第21-22页 |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关系 | 第22-24页 |
2.3.1 理论方法上保持互动 | 第22-23页 |
2.3.2 研究特点上均体现时代性 | 第23-24页 |
第3章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阶段 | 第24-33页 |
3.1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初创阶段 | 第25-27页 |
3.1.1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奠基人李大钊 | 第25-26页 |
3.1.2 唯物史观的不断传播 | 第26页 |
3.1.3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必要准备 | 第26-27页 |
3.2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 第27-29页 |
3.2.1 郭沫若是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人 | 第27-28页 |
3.2.2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展开 | 第28-29页 |
3.2.3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 | 第29页 |
3.3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初步成熟阶段 | 第29-33页 |
3.3.1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 第29-30页 |
3.3.2 延安史学的形成 | 第30-31页 |
3.3.3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第31-33页 |
第4章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总结 | 第33-43页 |
4.1 理论方法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 | 第33-38页 |
4.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料并重 | 第33-34页 |
4.1.2 注重对中国传统史学遗产的合理继承 | 第34-36页 |
4.1.3 善于借鉴西方先进史学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4.1.4 善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才的才能 | 第37-38页 |
4.2 研究特点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注重回答现实问题 | 第38-40页 |
4.2.1 紧扣现实的革命需要 | 第38-39页 |
4.2.2 关注时代发展主题 | 第39-40页 |
4.3 研究不足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联系性 | 第40-43页 |
第5章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历程的启示 | 第43-56页 |
5.1 理论方法上要注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双向互动 | 第44-51页 |
5.1.1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 | 第44-46页 |
5.1.2 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史学遗产 | 第46-48页 |
5.1.3 充分吸收西方先进的史学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5.1.4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 第49-51页 |
5.2 研究特点上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 第51-56页 |
5.2.1 努力解决社会的现实文化需要 | 第51-53页 |
5.2.2 努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