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甲烷 | 第16-22页 |
1.2.1 厌氧发酵原理 | 第16-20页 |
1.2.2 厌氧消化产甲烷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2.3 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互营过程 | 第21-22页 |
1.3 产甲烷代谢中间直接电子转移 | 第22-25页 |
1.3.1 种间氢/甲酸转移机制 | 第23页 |
1.3.2 直接种间电子转移机制 | 第23-25页 |
1.3.3 国内外对DIET研究现状 | 第25页 |
1.4 不同导电材料对有机质互营氧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1 导电碳材料介导的DIET | 第25-26页 |
1.4.2 导电铁矿物质介导的DIET | 第26页 |
1.5 厌氧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6 主要研究意义、内容 | 第27-28页 |
1.6.1 主要研究意义 | 第27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1.1 接种污泥 | 第28页 |
2.1.2 颗粒活性炭的预处理 | 第28页 |
2.1.3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8页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8-29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9-33页 |
2.3.1 化学分析 | 第29-30页 |
2.3.2 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电活性菌与厌氧消化群落耦合强化厌氧效能 | 第33-51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33-37页 |
3.2.1 G.sulfurreducens的接种与培养 | 第33-36页 |
3.2.2 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3.3.1 G.sulfurreducens电活性菌对乙酸钠产甲烷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G.sulfurreducens电活性菌对底物的消耗情况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G.sulfurreducens电活性菌对混合液性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投加G.sulfurreducens电活性菌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5 G.sulfurreducens电活性菌和甲烷古菌的分布情况 | 第41-43页 |
3.3.6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3-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GAC对高温厌氧泥在不同温度下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 第51-73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51-53页 |
4.2.1 GAC对高温厌氧泥在不同温度时的厌氧发酵影响 | 第51-52页 |
4.2.2 GAC促进产甲烷的机理分析 | 第52-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4.3.1 GAC在不同温度下对乙酸钠产甲烷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2 GAC在不同温度下对底物的消耗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3 GAC在不同温度下对体系的SMP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 GAC对产甲烷促进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58-71页 |
4.4.1 GAC促进产甲烷的生物量的贡献 | 第58-63页 |
4.4.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63-71页 |
4.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74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