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选题及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 | 第10-11页 |
| ·应急管理 | 第11-13页 |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 第18-25页 |
|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城市灾害学原理 | 第18页 |
| ·复杂巨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 ·实践经验 | 第20-23页 |
| ·国外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实践及经验 | 第20-21页 |
| ·国内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实践及经验 | 第21-23页 |
| ·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株洲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实证分析 | 第25-39页 |
| ·现阶段株洲市存在的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的突发公共事件类型 | 第25-26页 |
| ·株洲市应急管理实践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26-32页 |
| ·危机意识增强,应急管理理念水平提升 | 第26-28页 |
|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特色 | 第28-32页 |
| ·株洲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不足 | 第32-38页 |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存在的不足 | 第33-34页 |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预防阶段存在的不足 | 第34-35页 |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准备阶段存在的不足 | 第35-36页 |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反应阶段存在的不足 | 第36-37页 |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恢复阶段存在的不足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株洲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 第39-55页 |
| ·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 第39-43页 |
| ·应急管理中心 | 第40页 |
| ·区、社区(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 | 第40-41页 |
| ·应急管理中心各职能部门 | 第41-43页 |
| ·完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第43-47页 |
| ·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 第43-44页 |
| ·完善信息处理机制 | 第44-45页 |
| ·完善应急决策机制 | 第45-46页 |
| ·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 第46-47页 |
| ·加强应急管理各级队伍建设 | 第47-50页 |
| ·提升应急管理领导者的素养 | 第47-48页 |
| ·建设高水准的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 第48页 |
| ·加强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 | 第48-50页 |
| ·加强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 第50-53页 |
| ·加强全民应急教育体制建设 | 第50-51页 |
| ·改进应急资源系统 | 第51-52页 |
| ·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5-57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第55页 |
| ·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61-64页 |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