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盆地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性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3 项目依托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外活动断裂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成都盆地断裂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1.3.1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6页 |
2.1 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概述 | 第18-20页 |
2.3 地层概况 | 第20-24页 |
2.3.1 前第四系地层 | 第20-22页 |
2.3.2 第四系地层 | 第22-24页 |
2.4 成都盆地沉积厚度变化 | 第24-26页 |
第3章 成都盆地活动断裂构造地貌 | 第26-64页 |
3.1 洛水-都江堰断裂 | 第27-33页 |
3.1.1 断裂概述 | 第27页 |
3.1.2 断裂地貌与变形特征 | 第27-31页 |
3.1.3 小结 | 第31-33页 |
3.2 大邑断裂 | 第33-38页 |
3.2.1 断裂概述 | 第33页 |
3.2.2 断裂地貌与变形特征 | 第33-38页 |
3.2.3 小结 | 第38页 |
3.3 彭州断裂 | 第38-45页 |
3.3.1 断裂概述 | 第38页 |
3.3.2 浅层地震勘探及初步解释 | 第38-44页 |
3.3.3 小结 | 第44-45页 |
3.4 大塘断裂 | 第45-51页 |
3.4.1 断裂概述 | 第45页 |
3.4.2 地貌与变形特征 | 第45-51页 |
3.4.3 小结 | 第51页 |
3.5 蒲江-新津断裂 | 第51-55页 |
3.5.1 断层概述 | 第51页 |
3.5.2 熊坡背斜与断裂的几何结构 | 第51-53页 |
3.5.3 断裂地貌与变形特征 | 第53-54页 |
3.5.4 小结 | 第54-55页 |
3.6 龙泉山西坡断裂带 | 第55-64页 |
3.6.1 断裂概述 | 第55页 |
3.6.2 地貌与变形特征 | 第55-62页 |
3.6.3 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成都盆地活动断裂的活动性分析 | 第64-82页 |
4.1 洛水-都江堰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64-67页 |
4.2 大塘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67-70页 |
4.3 大邑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70-72页 |
4.4 彭州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72-73页 |
4.5 蒲江-新津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73-76页 |
4.6 龙泉山西坡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76-79页 |
4.7 成都盆地活动断裂的活动强度分析 | 第79-82页 |
4.7.1 成都盆地历史地震 | 第79-80页 |
4.7.2 成都盆地活动断裂地震强度分析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