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潍坊市公共自行车治理问题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6页
    0.1 研究背景第9页
    0.2 研究意义第9-10页
        0.2.1 理论意义第10页
        0.2.2 现实意义第10页
    0.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0-14页
        0.3.1 国内文献综述第10-13页
        0.3.2 国外文献综述第13-14页
    0.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15页
        0.4.1 研究思路第14页
        0.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0.5 创新之处第15-16页
1 基本概念及理论内涵第16-22页
    1.1 相关概念阐述第16-17页
        1.1.1 准公共物品第16页
        1.1.2 公共自行车第16-17页
    1.2 网络化治理理论内涵第17-22页
        1.2.1 网络设计第18-19页
        1.2.2 连接的纽带第19页
        1.2.3 网络与责任困境第19-20页
        1.2.4 网络化治理能力建设第20-22页
2 潍坊市公共自行车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2-30页
    2.1 潍坊市公共自行车治理现状第22-23页
    2.2 潍坊市公共自行车治理存在的问题第23-30页
        2.2.1 租赁站点不合理第23-24页
        2.2.2 自行车道被占用第24-26页
        2.2.3 办卡服务效率低第26-27页
        2.2.4 自行车损坏率高第27-28页
        2.2.5 维修站点过于集中第28-30页
3 潍坊市公共自行车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0-36页
    3.1 尚未形成公共自行车治理主体网络模式第30-31页
    3.2 责任和激励机制建立不到位第31-32页
        3.2.1 责任机制不健全第31页
        3.2.2 激励机制不健全第31-32页
    3.3 监管体系不完善第32-34页
        3.3.1 监督主体过于单一第32-33页
        3.3.2 规章制度不完善第33-34页
    3.4 多元治理主体能力不足第34-36页
        3.4.1 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第34页
        3.4.2 运营企业治理效率不高第34-35页
        3.4.3 市民缺乏治理激情第35-36页
4 潍坊市公共自行车问题的解决对策第36-43页
    4.1 构建多元治理的网络化格局第36-38页
        4.1.1 明确多元主体的治理作用第36页
        4.1.2 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目标第36-37页
        4.1.3 寻求正确的合作伙伴第37-38页
    4.2 建立完善的责任和激励机制第38-39页
        4.2.1 确定各治理主体的责任第38-39页
        4.2.2 完善激励机制第39页
    4.3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第39-41页
        4.3.1 构建多元主体监督模式第39-40页
        4.3.2 完善监督规章制度第40-41页
    4.4 提升多元主体治理能力第41-43页
        4.4.1 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第41页
        4.4.2 增强运营企业治理效率第41-42页
        4.4.3 提升市民治理激情第42-43页
结束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附录第46-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公共服务视角下S市国税局纳税服务问题研究
下一篇:可行能力理论视角下贫困单亲母亲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以S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