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1 燕麦孢囊线虫病概述 | 第9-11页 |
1.1.1 燕麦孢囊线虫病的分布和危害 | 第9-10页 |
1.1.2 燕麦孢囊线虫的生活习性 | 第10页 |
1.1.3 燕麦孢囊线虫的防治概况 | 第10-11页 |
1.2 植物寄生线虫效应因子的功能研究 | 第11-16页 |
1.2.1 植物寄生线虫效应因子概述 | 第11-13页 |
1.2.2 植物寄生线虫效应因子的功能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2.3 燕麦孢囊线虫效应因子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植物寄生线虫效应因子对寄主防御反应的影响 | 第16-18页 |
1.3.1 病原与植物免疫的互作 | 第16-18页 |
1.3.2 植物寄生线虫效应因子对寄主防御反应的影响 | 第18页 |
1.4 植物寄生线虫膜联蛋白的功能研究 | 第18-19页 |
1.5 烟草BT-PCD的抑制筛选体系在效应因子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6 BSMV-HIGS体系在植物病原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7 新型禾本科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简介 | 第20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H. avenae候选寄生基因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影响 | 第22-4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32页 |
2.2.1 BT-PCD的抑制性检测 | 第22-27页 |
2.2.2 不同虫态发育表达模式分析 | 第27-30页 |
2.2.3 洋葱内表皮亚细胞定位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3.1 H. avenae的大多数候选效应因子能抑制植物防御反应 | 第32-36页 |
2.3.2 H. avenae影响植物防御的候选效应因子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6页 |
2.3.3 激发植物防御反应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6-39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Ha-annexin基因功能分析 | 第40-72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1-58页 |
3.2.1 燕麦孢囊线虫annexin基因cDNA扩增 | 第41-42页 |
3.2.2 Ha-annexiin基因DNA扩增 | 第42页 |
3.2.3 Ha-annexin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页 |
3.2.4 Ha-annexin基因组Southern杂交 | 第42-45页 |
3.2.5 Ha-annexin基因线虫组织原位杂交 | 第45-48页 |
3.2.6 Ha-annexin基因不同虫态中差异表达的Real time RT-PCR分析 | 第48页 |
3.2.7 Ha-annexin基因在植物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48-51页 |
3.2.8 BSMV介导的Ha-annexin的体内RNA沉默对H.avenae致病力的影响 | 第51-54页 |
3.2.9 烟草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抑制性检测方法 | 第54-57页 |
3.2.10 烟草PTI免疫反应指示基因表达量变化的检测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9页 |
3.3.1 Ha-annexin cDNA和gDNA序列的获得 | 第58-59页 |
3.3.2 Ha-ANNEXIN蛋白序列分析 | 第59页 |
3.3.3 Ha-annexin Southern杂交 | 第59-61页 |
3.3.4 Ha-annexin基因线虫组织原位杂交 | 第61-62页 |
3.3.5 Ha-annexin基因在不同虫态中差异表达的Real time RT-PCR分析 | 第62-63页 |
3.3.6 Ha-ANNEXIN蛋白在植物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63-64页 |
3.3.7 Ha-annexin的体内RNA沉默影响 avenae对小麦的致病力 | 第64-66页 |
3.3.8 Ha-ANNEXIN可以抑制烟草BT-PCD | 第66-67页 |
3.3.9 Ha-ANNEXIN可以抑制植物的PTI反应 | 第67页 |
3.3.10 Ha-ANNEXIN在抑制PTI反应中的作用位点 | 第67-69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69-72页 |
第四章 二穗短柄草作为H. avenae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分析 | 第72-8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72-7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73-75页 |
4.2.1 各地理种群燕麦孢囊线虫种类的鉴定 | 第73-74页 |
4.2.2 CCN J2对不同品系二穗短柄草的侵染性鉴定 | 第74-75页 |
4.2.3 二穗短柄草被CCN侵染后的特征鉴定 | 第75页 |
4.2.4 不同地理种群对二穗短柄草的侵染力测定 | 第7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5-83页 |
4.3.1 各地理种群燕麦孢囊线虫种类的验证 | 第75-76页 |
4.3.2 二穗短柄草各品系对CCN J2的敏感性 | 第76-78页 |
4.3.3 二穗短柄草被CCN侵染后的特征鉴定 | 第78-80页 |
4.3.4 线虫接种剂量对二穗短柄草的侵染情况 | 第80-81页 |
4.3.5 DXCCN繁殖的最佳二穗短柄草品系 | 第81-82页 |
4.3.6 五个CCN地理种群均可以在Koz-1品系上完成生活史 | 第82-83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第85页 |
5.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1 影响植物防御反应的候选寄生基因筛选 | 第101-103页 |
附录2 候选寄生基因PVX载体构建 | 第103-106页 |
个人简介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