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光或热催化分子氧和双氧水选择氧化碳氢化合物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2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多酸化合物的研究前景和催化领域中的应用第13-21页
        1.2.1 杂多化合物简介第13-14页
        1.2.2 杂多酸光催化氧化的研究第14-18页
        1.2.3 杂多酸催化分子氧氧化第18-19页
        1.2.4 杂多酸的酸催化第19-21页
    1.3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第21-29页
        1.3.1 Fe金属有机配合物第22-25页
        1.3.2 Cu金属有机配合物第25-27页
        1.3.3 钒金属有机配合物第27-29页
    1.4 有机底物的选择性氧化第29-39页
        1.4.1 环己烷的氧化第29-34页
        1.4.2 环己烯的环氧化第34-39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第39-42页
第二章 钒取代杂多酸及盐(X-PM_(12-n)V_n)光催化分子氧氧化环己烷的研究第42-61页
    2.1 引言第42页
    2.2 实验部分第42-47页
        2.2.1 试剂和仪器第42-44页
        2.2.2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测试条件第44-4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7-60页
        2.3.1 钒取代杂多酸及季铵盐X-PM_(12-n)V_n的表征第47-52页
        2.3.2 X-PM_(12-n)V_n-HCl体系光催化氧化环己烷反应性能第52-55页
        2.3.3 H-PMo_9V_3和TBA-PMo_9V_3催化反应对比第55-60页
    2.4 小结第60-61页
第三章 X-PM_(12-n)V_n-HCl体系的光敏活性物种形成与光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第61-93页
    3.1 引言第61页
    3.2 实验部分第61-65页
        3.2.1 试剂和仪器第61-62页
        3.2.2 催化反应评价及表征测试条件第62-6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5-92页
        3.3.1 催化反应结果分析第65-66页
        3.3.2 X-PM_(12-n)V_n-HCl体系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第66-69页
        3.3.3 X-PM_(12-n)V_n-HCl体系的循环伏安法研究第69-74页
        3.3.4 X-PM_(12-n)V_n-HCl催化体系中光敏活性物种形成的研究第74-89页
        3.3.5 光催化氧化机理第89-92页
    3.4 小结第92-93页
第四章 钒类化合物光催化氧化盐酸与环己烯反应合成卤代醇的研究第93-106页
    4.1 引言第93页
    4.2 实验部分第93-95页
        4.2.1 试剂和仪器第93-95页
        4.2.2 催化剂制备第95页
        4.2.3 催化反应评价及表征测试条件第95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95-104页
        4.3.1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第96-97页
        4.3.2 催化反应结果分析第97-101页
        4.3.3 光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第101-104页
    4.4 小结第104-106页
第五章 硼氟掺杂C_3N_4诱导8-羟基喹啉铁类配合物畸变与催化氧化环己烷的研究第106-129页
    5.1 引言第106页
    5.2 实验部分第106-113页
        5.2.1 试剂和仪器第107-108页
        5.2.2 催化剂制备第108-110页
        5.2.3 计算模型的设计和计算方法第110-112页
        5.2.4 催化反应评价及表征测试条件第112-113页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13-127页
        5.3.1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第114-117页
        5.3.2 催化反应结果分析第117-121页
        5.3.3 C_3N_4BF-0.5对Fe~ⅢQc_3催化氧化的促进机制的表征分析第121-123页
        5.3.4 Fe~ⅢQc_3&C_3N_4BF-0.5体系催化氧化促进机制计算化学分析研究第123-126页
        5.3.5 催化反应机理第126-127页
    5.4 小结第127-12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2页
    6.1 结论第129-131页
    6.2 展望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9页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情况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石墨烯的尺寸分离及其在纤维和气凝胶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过渡金属催化的α,β-不饱和羧酸脱羧偶联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