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事故影响情景聚类研究及预警措施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13页 |
1.3.2 物元分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3 高速公路应急策略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事故影响情景聚类指标体系研究 | 第19-34页 |
2.1 高速公路事故特点及影响分析 | 第19-21页 |
2.2 事故影响情景因素辨识 | 第21-26页 |
2.2.1 事故属性因素 | 第21-23页 |
2.2.2 交通属性因素 | 第23-25页 |
2.2.3 外界环境属性 | 第25-26页 |
2.3 事故影响情景聚类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33页 |
2.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指标选取 | 第26-28页 |
2.3.2 指标等级划分 | 第28-32页 |
2.3.3 指标标准化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事故影响情景聚类研究 | 第34-50页 |
3.1 可拓学算法基础 | 第34-36页 |
3.1.1 可拓学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4-35页 |
3.1.2 物元模型 | 第35-36页 |
3.2 事故影响情景聚类物元模型的构建 | 第36-41页 |
3.2.1 经典域及节域的确定 | 第36-38页 |
3.2.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39页 |
3.2.3 关联度计算 | 第39-41页 |
3.3 事故影响情景聚类研究 | 第41-49页 |
3.3.1 情景聚类的物元模型 | 第41-42页 |
3.3.2 乘积标度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2-43页 |
3.3.3 事故影响情景聚类分析 | 第43-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不同事故影响情景下预警措施分析 | 第50-74页 |
4.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警措施设计基础 | 第50-51页 |
4.1.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管理一般流程 | 第50-51页 |
4.1.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警措施确定原则 | 第51页 |
4.2 高速公路事故影响区域分析 | 第51-54页 |
4.2.1 事故发生保护区 | 第52-53页 |
4.2.2 事故管控区 | 第53-54页 |
4.2.3 事故分流区 | 第54页 |
4.3 高速公路主要事故预警措施 | 第54-56页 |
4.3.1 限速类措施 | 第54-55页 |
4.3.2 限流类措施 | 第55-56页 |
4.3.3 交通诱导类措施 | 第56页 |
4.4 限速预警模型构建 | 第56-61页 |
4.4.1 事故发生保护区限速 | 第57-60页 |
4.4.2 事故管控区限速 | 第60-61页 |
4.5 入口匝道协调控制模型构建 | 第61-65页 |
4.5.1 入口匝道控制模型目标函数确定 | 第61-62页 |
4.5.2 入口匝道控制模型约束条件分析 | 第62-65页 |
4.6 不同事故影响情景预警措施分析 | 第65-73页 |
4.6.1 事故影响情景一预警措施 | 第65-66页 |
4.6.2 事故影响情景二预警措施 | 第66-68页 |
4.6.3 事故影响情景三预警措施 | 第68-71页 |
4.6.4 事故影响情景四预警措施 | 第71-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事故影响情景划分及预警措施实证分析 | 第74-82页 |
5.1 黄延高速概况 | 第74-75页 |
5.2 黄延高速事故影响情景判定 | 第75-77页 |
5.2.1 事故基础数据获取 | 第75页 |
5.2.2 事故影响情景判定 | 第75-77页 |
5.3 基于VISSIM仿真的事故预警措施验证 | 第77-81页 |
5.3.1 仿真平台介绍 | 第77-78页 |
5.3.2 事故预警措施的确立 | 第78-79页 |
5.3.3 仿真建模分析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二、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