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1页 |
1.1 超分子自组装的起源和发展 | 第9-10页 |
1.2 阳离子自组装笼状配合物的起源和发展 | 第10-19页 |
1.2.1 二维环状结构 | 第10-11页 |
1.2.2 超分子笼状配合物 | 第11-15页 |
1.2.3 从超分子化学到动力组装化学 | 第15-17页 |
1.2.4 带有内部空腔的笼状超分子配合物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 含脲配体与阴离子构筑超分子笼的发展 | 第19-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多重刺激响应下的四面体和三螺旋的转化 | 第31-50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2.2.1 实验用到的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2.3 配体L以及配合物的研究 | 第32-39页 |
2.3.1 配体L的合成 | 第32-34页 |
2.3.2 A_4L_6四面体笼和三螺旋的合成以及性质的表征 | 第34页 |
2.3.3 晶体结构描述与分析 | 第34-37页 |
2.3.4 配合物的质谱的表征 | 第37-39页 |
2.4 配合物的核磁研究以及内外模板的研究 | 第39-44页 |
2.5 四面体与三螺旋在多种外界条件刺激下转换的研究 | 第44-47页 |
2.5.1 浓度效应 | 第44-45页 |
2.5.2 模板效应 | 第45-46页 |
2.5.3 溶剂效应 | 第46-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借助外摸板构筑A_4L_6四面体空笼子及生物分子包夹和释放 | 第50-59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51页 |
3.3 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的研究 | 第51-56页 |
3.3.1 配体物3的合成 | 第51页 |
3.3.2 配合物3的核磁研究 | 第51-55页 |
3.3.3 配合物3-TMA质谱研究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论文节点和创新点 | 第59-60页 |
附图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