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水资源现状 | 第13页 |
1.2 石油污染的概述 | 第13-15页 |
1.2.1 石油污染的来源 | 第13-14页 |
1.2.2 石油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 第14页 |
1.2.3 石油污染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物理法 | 第15-16页 |
1.3.2 化学法 | 第16-17页 |
1.3.3 物理化学法 | 第17-18页 |
1.3.4 生物法 | 第18-19页 |
1.4 流域突发石油污染应急处置概述 | 第19-20页 |
1.5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5.1 课题的来源 | 第20-21页 |
1.5.2 课题的目的 | 第21页 |
1.5.3 课题的意义 | 第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试验方案和试验内容 | 第23-33页 |
2.1 试验方案 | 第23-24页 |
2.1.1 试验水样的制备 | 第23页 |
2.1.2 试验方案的选择 | 第23-24页 |
2.2 试验内容 | 第24页 |
2.2.1 吸附材料筛选试验 | 第24页 |
2.2.2 混凝剂筛选试验 | 第24页 |
2.2.3 混凝剂混凝试验 | 第24页 |
2.2.4 先吸附第一次混凝及先吸附多级混凝试验 | 第24页 |
2.3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4-25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3.2 试验试剂 | 第25页 |
2.3.3 试验仪器 | 第25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5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5.1 石油类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26页 |
2.5.2 吸附材料筛选试验 | 第26页 |
2.5.3 混凝剂筛选试验 | 第26页 |
2.5.4 单因素混凝试验 | 第26页 |
2.5.5 多因素正交试验 | 第26页 |
2.5.6 吸附-多级混凝复合工艺试验 | 第26-27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2.6.1 石油类溶液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7页 |
2.6.2 除油率计算 | 第27页 |
2.6.3 吸附材料筛选试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27-28页 |
2.6.4 混凝剂筛选试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28页 |
2.6.5 pH值对PSAF去除水中石油类的影响 | 第28-29页 |
2.6.6 PSAF不同投加量对去除水中石油类的影响 | 第29-30页 |
2.6.7 浊度对PSAF去除水中石油类的影响 | 第30页 |
2.6.8 静置时间对PSAF去除水中石油类的影响 | 第30-31页 |
2.6.9 多因素正交试验 | 第31页 |
2.7 吸附-多级混凝复合工艺 | 第31-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中试模拟试验 | 第33-39页 |
3.1 中试装置 | 第33-34页 |
3.2 试验流程 | 第34页 |
3.3 中试试验水样的制备 | 第34-35页 |
3.4 中试试验主要仪器和配件 | 第35页 |
3.5 中试模拟试验方案 | 第35-36页 |
3.5.1 中试模拟试验阶段 | 第35页 |
3.5.2 中试试验验证阶段 | 第35-36页 |
3.6 中试模拟试验结果讨论 | 第36-37页 |
3.6.1 吸附试验结果讨论 | 第36页 |
3.6.2 搅拌方式对PSAF去除水中石油类的影响 | 第36页 |
3.6.3 不同搅拌频率对PSAF去除水中石油类的影响 | 第36-37页 |
3.7 吸附-多级混凝中试模拟试验 | 第37-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9-41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39-40页 |
4.1.1 小试阶段 | 第39页 |
4.1.2 中试阶段 | 第39-40页 |
4.2 建议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