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不确定环境下网络化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治理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1页
图形索引第11-13页
表格索引第13-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9-22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第22-40页
    2.1 干扰管理第22-27页
        2.1.1 干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第22-23页
        2.1.2 干扰管理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区别第23-24页
        2.1.3 干扰管理的应用第24-27页
    2.2 产业集聚第27-31页
        2.2.1 国外产业集聚的研究第27-29页
        2.2.2 国内产业集聚的研究第29-31页
    2.3 网络化制造第31-35页
        2.3.1 网络化制造的概念第31-33页
        2.3.2 网络化制造系统第33-35页
    2.4 治理理论第35-38页
        2.4.1 治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第35-36页
        2.4.2 网络治理第36-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网络化生产系统分析第40-64页
    3.1 网络化生产的界定第40-46页
        3.1.1 网络化生产的内涵第40-43页
        3.1.2 网络化生产的特征第43-45页
        3.1.3 网络化生产的类型第45-46页
    3.2 网络化生产方式研究第46-52页
        3.2.1 网络化生产方式第47-50页
        3.2.2 网络化生产方式的特点第50-51页
        3.2.3 网络化生产方式的关键技术第51-52页
    3.3 网络化生产系统的描述第52-61页
        3.3.1 网络定义及表示第52-53页
        3.3.2 复杂网络的统计参量第53-57页
        3.3.3 网络化生产系统的结构刻画第57-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4页
第四章 网络化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分析第64-84页
    4.1 突发扰动的界定、分类及特征第64-70页
        4.1.1 突发扰动的界定第64-65页
        4.1.2 突发扰动的来源第65-67页
        4.1.3 突发扰动的分类及其特征第67-70页
    4.2 突发扰动的作用机理分析第70-76页
        4.2.1 突发扰动的作用对象第70-73页
        4.2.2 突发扰动的作用机制第73-76页
    4.3 突发扰动的演变规律分析第76-83页
        4.3.1 突发扰动演化的内涵第76-77页
        4.3.2 突发扰动演化的阶段第77-79页
        4.3.3 突发扰动演变的模式第79-82页
        4.3.4 突发扰动演化的影响因素第82-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不确定环境下网络化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84-108页
    5.1 系统稳定性第84-89页
        5.1.1 稳定性第84-85页
        5.1.2 网络化生产系统稳定的内涵第85-87页
        5.1.3 网络化生产系统稳定运行的表现第87-88页
        5.1.4 网络化生产系统稳定的特征第88-89页
    5.2 扰动与系统稳定性关系分析第89-95页
    5.3 系统稳定性的模型构建第95-101页
        5.3.1 系统稳定性测度第95-96页
        5.3.2 系统稳定性模型第96-99页
        5.3.3 拓扑网络的生成第99-101页
    5.4 数值模拟第101-105页
        5.4.1 数值模拟的基本流程第101-102页
        5.4.2 稳定性仿真模拟第102-105页
    5.5 本章小结第105-108页
第六章 网络化生产系统的稳定性治理分析第108-120页
    6.1 网络化生产系统稳定性治理结构第108-111页
    6.2 网络化生产系统稳定性治理机制第111-115页
    6.3 网络化生产系统稳定性治理模式第115-118页
    6.4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4页
    7.1 主要结论第120-121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21-122页
    7.3 研究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3页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监督过失犯罪研究--以食品监管渎职罪为视角
下一篇:利用位点特异性整合酶生产无抗生素筛选标记的转基因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