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隐私权与裁判文书上网中的隐私权 | 第9-13页 |
1.1 隐私权 | 第9-10页 |
1.2 裁判文书上网中涉及的隐私权 | 第10-13页 |
1.2.1 私人活动与私人信息 | 第10-11页 |
1.2.2 个人信息与隐私权 | 第11-13页 |
2.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中的隐私权保护的主要意义 | 第13-18页 |
2.1 有利于保障相关主体的人格尊严 | 第13-14页 |
2.2 有利于防范侵权风险 | 第14-15页 |
2.3 有利于公众更合理的行使司法知情权 | 第15-16页 |
2.4 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 | 第16-18页 |
3.我国裁判文书上网中隐私权司法保护的现状 | 第18-28页 |
3.1 六所法院4680裁判文书 | 第18-23页 |
3.1.1 样本选取缘由 | 第18-19页 |
3.1.2 六所法院裁判文书隐私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 第19-23页 |
3.2 隐私被披露的原因分析 | 第23-28页 |
3.2.1 是否为隐私信息拿捏不准 | 第23-24页 |
3.2.2 审核程序不统一 | 第24-25页 |
3.2.3 主审法官意识不强,对《规定》适用的随意性 | 第25-26页 |
3.2.4 制约手段的弱化 | 第26-28页 |
4.域外裁判文书上网中隐私权的保护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2页 |
4.1 域外裁判文书上网中隐私权的保护 | 第28-30页 |
4.1.1 美国裁判文书上网隐私权保护 | 第28-29页 |
4.1.2 欧盟各国裁判文书上网隐私权保护 | 第29页 |
4.1.3 韩国裁判文书上网隐私权保护 | 第29-30页 |
4.1.4 台湾地区裁判文书上网隐私权保护 | 第30页 |
4.2 国外及台湾地区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2页 |
5.我国裁判文书上网中隐私权保护的完善路径 | 第32-43页 |
5.1 隐私权保护的原则 | 第32-38页 |
5.1.1 司法知情权与隐私权的衡平原则 | 第32页 |
5.1.2 个人信息“可识别性”原则 | 第32-34页 |
5.1.3 比例原则 | 第34-36页 |
5.1.4 可分割原则 | 第36-38页 |
5.2 裁判文书上网中的隐私权内容再界定 | 第38-40页 |
5.3 裁判文书上网中隐私权保护具体规则 | 第40-43页 |
5.3.1 统一审核程序 | 第40页 |
5.3.2 事前知情程序 | 第40-41页 |
5.3.3 事后救济途径 | 第41-42页 |
5.3.4 责任追究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