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西湖吟社”的界定 | 第7-9页 |
(二)“西湖吟社”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交游唱和词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一、交游唱和词的发展及其在南宋兴盛的原因 | 第13-18页 |
(一)交游唱和词的发展 | 第13-14页 |
(二)交游唱和词在南宋兴盛的原因 | 第14-18页 |
1.内在原因 | 第15-16页 |
2.外在原因 | 第16-18页 |
二、“西湖吟社”交游唱和概况及词作的类型和主题 | 第18-37页 |
(一)“西湖吟社”交游唱和概况 | 第18-24页 |
1.群体交游唱和 | 第18-21页 |
2.一对一交游唱和 | 第21-24页 |
(二)“西湖吟社”交游唱和词的类型 | 第24-26页 |
1.和题 | 第25页 |
2.分题 | 第25-26页 |
3.和韵 | 第26页 |
4.分韵 | 第26页 |
(三)“西湖吟社”交游唱和词的主题 | 第26-37页 |
1.纪游写景 | 第27-28页 |
2.黍离之悲 | 第28-31页 |
3.怀远送别 | 第31-33页 |
4.节序风俗 | 第33-34页 |
5.题赠作品 | 第34-37页 |
三、“西湖吟社”交游唱和词的艺术特色 | 第37-48页 |
(一)多样的艺术手法 | 第37-42页 |
1.严守音律 | 第37-38页 |
2.琢字炼句 | 第38-40页 |
3.比兴寄托 | 第40-41页 |
4.使事用典 | 第41-42页 |
(二)突变的词作风格 | 第42-48页 |
1.前期词作清空骚雅 | 第42-45页 |
2.后期词作幽咽凄凉 | 第45-48页 |
四、“西湖吟社”交游唱和的特点和意义 | 第48-52页 |
(一)“西湖吟社”交游唱和与宋南渡群体交游唱和的不同 | 第48-49页 |
1.结社意识更强烈自觉 | 第48页 |
2.遗民心态淋漓展现 | 第48-49页 |
(二)“西湖吟社”交游唱和的意义 | 第49-52页 |
1.影响后世词坛的唱和活动 | 第49页 |
2.“清空骚雅”唱和范式对浙西词派的影响 | 第49-50页 |
3.比兴寄托之作为常州词派树立的典范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