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地球化学论文

长江与黄河下游硅输送的基本特征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1页
    1.1 地表硅循环研究第8-14页
        1.1.1 硅的组成及意义第8-9页
        1.1.2 硅循环过程第9-13页
        1.1.3 人为活动对硅循环的影响第13-14页
    1.2 实验方法研究第14-17页
        1.2.1 生物硅的测定方法研究第14-17页
        1.2.2 植硅体的提取方法研究第17页
    1.3 研究区域概况第17-19页
        1.3.1 长江概况第17-18页
        1.3.2 黄河概况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21-29页
    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21-23页
        2.1.1 长江下游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21-22页
        2.1.2 黄河下游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22-23页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2.3 样品分析方法第24-29页
        2.3.1 营养盐的测定第24页
        2.3.2 溶解态有机碳的测定第24-25页
        2.3.3 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有机氮的测定第25页
        2.3.4 常量离子的测定第25页
        2.3.5 生物硅的测定第25-26页
        2.3.6 植硅体的提取第26-29页
第三章 长江下游硅输送的基本特征第29-50页
    3.1 结果第29-35页
        3.1.1 水和沙含量的逐月变化第29-30页
        3.1.2 溶解硅浓度的逐月变化第30页
        3.1.3 生物硅浓度的逐月变化第30-31页
        3.1.4 生物硅的组成第31-34页
        3.1.5 常量离子浓度的逐月变化第34页
        3.1.6 溶解态无机氮和无机磷浓度的逐月变化第34-35页
        3.1.7 颗粒有机碳、有机氮含量的逐月变化第35页
    3.2 讨论第35-48页
        3.2.1 水和沙的输送特征第35-36页
        3.2.2 矿物风化与溶解硅的产出第36-38页
        3.2.3 溶解硅的输送特征第38-40页
        3.2.4 生物硅的输送特征第40-42页
        3.2.5 生物硅的组成分析第42-43页
        3.2.6 硅输送通量第43-44页
        3.2.7 硅输送的历史变化第44-48页
    3.3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黄河下游硅输送的基本特征第50-64页
    4.1 结果第50-53页
        4.1.1 水和沙含量的逐月变化第50-51页
        4.1.2 溶解硅和生物硅浓度的逐月变化第51-52页
        4.1.3 生物硅的组成第52页
        4.1.4 溶解态无机氮和无机磷浓度的逐月变化第52-53页
        4.1.5 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的逐月变化第53页
    4.2 讨论第53-63页
        4.2.1 水和沙的输送特征第53-54页
        4.2.2 溶解硅的输送特征第54-56页
        4.2.3 生物硅的输送特征第56-57页
        4.2.4 生物硅的组成分析第57-58页
        4.2.5 硅输送通量第58-59页
        4.2.6 下游硅的输送历史变化第59-63页
    4.3 小结第63-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4-76页
致谢第76-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港口建设费征管机制改革研究--以“南通港”为例
下一篇:废弃纸尿裤中水肥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