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6-25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1.1.1 麸炒炮制的传统认识及原理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1.1.1 麸炒炮制的传统认识 | 第16页 |
1.1.1.2 麸炒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16-18页 |
1.1.1.3 麸炒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 第18-19页 |
1.1.2 白术现代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1.2.1 白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1.2.2 白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 立题依据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5-80页 |
2.1 白术药材来源及各炮制样品的制备 | 第25-28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2 白术药材及辅料蜜麸来源 | 第25页 |
2.1.3 白术各炮制品的制备 | 第25-28页 |
2.2 白术麸炒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 第28-67页 |
2.2.1 白术在麸炒过程中糖类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 第28-44页 |
2.2.1.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1.2 白术在麸炒过程中多糖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 第29页 |
2.2.1.3 白术在麸炒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 第29-35页 |
2.2.1.4 白术在麸炒过程中水溶性总糖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 第35-37页 |
2.2.1.5 白术在麸炒过程中单糖及二糖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 第37-40页 |
2.2.1.6 不同麸炒程度白术多糖的单糖组成变化初步研究 | 第40-42页 |
2.2.1.7 小结 | 第42-44页 |
2.2.2 白术在麸炒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 第44-56页 |
2.2.2.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2.2.2.2 白术样品挥发油含量测定 | 第45页 |
2.2.2.3 白术和蜜麸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45-55页 |
2.2.2.4 小结 | 第55-56页 |
2.2.3 不同麸炒程度白术和蜜麸中无机元素的比较研究 | 第56-59页 |
2.2.3.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2.2.3.2 方法与结果 | 第56-58页 |
2.2.3.3 小结 | 第58-59页 |
2.2.4 不同麸炒程度白术水煎液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 第59-67页 |
2.2.4.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2.2.4.2 不同麸炒程度白术水煎液指纹图谱的比较 | 第59-64页 |
2.2.4.3 相似度评价 | 第64-65页 |
2.2.4.4 聚类分析 | 第65-66页 |
2.2.4.5 小结 | 第66-67页 |
2.3 不同炮制程度麸炒白术健脾作用和燥性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 第67-77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2.3.1.1 动物 | 第67页 |
2.3.1.2 主要试药与试剂 | 第67-68页 |
2.3.1.3 主要仪器 | 第68页 |
2.3.2 数据处理 | 第68页 |
2.3.3 不同炮制程度麸炒白术健脾作用比较研究 | 第68-74页 |
2.3.3.1 药物制备 | 第68-69页 |
2.3.3.2 对大黄致脾虚泄泻小鼠稀便率的影响 | 第69-73页 |
2.3.3.4 小结 | 第73-74页 |
2.3.4 不同炮制程度麸炒白术燥性比较研究 | 第74-77页 |
2.3.4.1 药物制备 | 第74页 |
2.3.4.2 分组造模及给药 | 第74页 |
2.3.4.3 对脾虚大鼠cAMP/cGMP值的影响 | 第74-75页 |
2.3.4.4 对脾虚大鼠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2.3.4.5 对脾虚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76-77页 |
2.3.4.6 小结 | 第77页 |
2.4 麸炒白术最佳炮制点的快速判别 | 第77-80页 |
2.4.1 实验仪器 | 第77-78页 |
2.4.2 麸炒白术最佳炮制点的确定 | 第78页 |
2.4.3 不同麸炒时间点白术样品表面颜色的测定 | 第78-79页 |
2.4.4 小结 | 第79-8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图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