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本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9-10页 |
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3. 创新点 | 第10-11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2-1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 | 第13页 |
2.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 | 第13页 |
3. 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 | 第13-14页 |
二、公共部门编制管理体制机制分析 | 第14-24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二) 改革开放后政府机构改革情况和经验总结 | 第16-20页 |
1. 改革开放后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 第16-19页 |
2. 机构改革经验总结 | 第19-20页 |
(三) 国内公共部门主要编制标准现状分析 | 第20-24页 |
1. 国内编制标准管理体制 | 第20页 |
2. 国内编制标准测算模式 | 第20-22页 |
3. 编制标准主要测算方法 | 第22-23页 |
4. 编制标准测算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三、公共部门编制标准测算原则、思路和因素 | 第24-29页 |
(一) 公共部门编制标准测算基本原则 | 第24页 |
1. 科学统一原则 | 第24页 |
2. 精简效能原则 | 第24页 |
3. 规模控制与相适原则 | 第24页 |
(二) 公共部门编制标准测算思路 | 第24-25页 |
(三) 影响公共部门编制标准测算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25-29页 |
1. 宏观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2. 微观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四、D县各镇公共部门编制标准测算因素评价分析 | 第29-34页 |
(一) 定性分析思路和方法 | 第29页 |
(二) 宏观因素评价 | 第29页 |
(三) D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用人情况 | 第29-32页 |
1. D县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情况 | 第29-30页 |
2. D县编制和用人总体情况 | 第30页 |
3. D县乡镇编制和用人总体情况 | 第30-32页 |
(四) 其他因素情况评价 | 第32-33页 |
1. D县国营农场改革情况 | 第32页 |
2. 乡镇水利系统改革情况 | 第32页 |
3. 社会组织情况 | 第32页 |
4. 公职人员素质能力情况 | 第32-33页 |
(五) 定性分析评估综述 | 第33-34页 |
五、D县各镇公共部门编制总量测算分析及建模 | 第34-45页 |
(一)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1. 样本选择说明 | 第34页 |
2. 数据来源说明 | 第34-35页 |
(二) D县乡镇公共部门编制测算相关因素分析 | 第35-45页 |
1. 相关变量选取 | 第35-36页 |
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36页 |
3. D县乡镇公共部门编制总量建模 | 第36-42页 |
4. D县乡镇公共部门编制模型和检验 | 第42-44页 |
5. D县乡镇公共部门编制标准测算建议 | 第44-45页 |
六、优化公共部门编制标准测算体系建设对策 | 第45-51页 |
(一)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持续转变政府职能 | 第45-47页 |
1. 推行省直管县改革,优化行政区划,精简政府层级 | 第45页 |
2. 推行大部制改革,整合职能,优化组织结构 | 第45-46页 |
3. 推行分类改革,外放权力,建设“小政府、大社会” | 第46-47页 |
4. 推行扩权强县(镇),简政放权,节约审批成本 | 第47页 |
(二) 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 第47-48页 |
1. 盘活编制资源,推行动态调整机制 | 第47页 |
2. 加强编制监管,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方法 | 第47-48页 |
3. 科学配置编制资源,创新编制数额标准测算方式方法 | 第48页 |
(三) 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激发公职人员队伍活力 | 第48-50页 |
1. 实行公务员分类制度,打破铁饭碗 | 第48-49页 |
2.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队伍干事创业激情 | 第49页 |
3. 做好交流转岗文章,克服职业倦怠 | 第49-50页 |
(四) 强化监管机制,加速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 | 第50-51页 |
1. 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建设 | 第50页 |
2. 加强执行机构编制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机制 | 第50-51页 |
七、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