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选题的依据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页 |
| (一)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 四、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五、预计困难及解决办法 | 第16-17页 |
| (一) 预计的困难 | 第16页 |
| (二) 解决的办法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 1.1 新媒体与网络舆情 | 第17-19页 |
| 1.1.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 1.1.2 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 1.2 基本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 第19-23页 |
| 1.2.1 “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19-20页 |
| 1.2.2 混沌理论 | 第20-21页 |
| 1.2.3 利益集团理论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政府面临的网络舆情现状 | 第23-33页 |
| 2.1 行政执法网络舆情危机 | 第23-26页 |
| 2.1.1 城管行政执法网络舆情 | 第23-25页 |
| 2.1.2 政府应对行政执法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2.2 环境保护网络舆情危机 | 第26-29页 |
| 2.2.1 群众抗议项目网络舆情 | 第26-28页 |
| 2.2.2 政府应对环保安全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 2.3 教育安全网络舆情危机 | 第29-33页 |
| 2.3.1 教育道德负面网络舆情 | 第29-31页 |
| 2.3.2 政府应对教育安全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现行监管中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不力的原因 | 第33-40页 |
| 3.1 思想认识不足,行政思维僵化 | 第33-35页 |
| 3.1.1 缺乏网管主动意识 | 第33-34页 |
| 3.1.2 轻视网信部门联合 | 第34页 |
| 3.1.3 误解网络舆情形势 | 第34-35页 |
| 3.2 法律制度欠缺,应对机制落后 | 第35-38页 |
| 3.2.1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35-36页 |
| 3.2.2 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36-37页 |
| 3.2.3 引导方式不科学 | 第37-38页 |
| 3.3 网民个体差异,运营维护缺位 | 第38-40页 |
| 3.3.1 网民个体观念差异 | 第38页 |
| 3.3.2 网络平台缺乏技术支撑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建议 | 第40-50页 |
| 4.1 主动公开,深化责任意识 | 第40-42页 |
| 4.1.1 公开舆情信息 | 第40-41页 |
| 4.1.2 主动承担责任 | 第41页 |
| 4.1.3 积极应对舆情 | 第41-42页 |
| 4.2 完善法律,构建预警机制 | 第42-44页 |
| 4.2.1 完善网络立法 | 第42-43页 |
| 4.2.2 建立预警机制 | 第43-44页 |
| 4.2.3 融合治理体制 | 第44页 |
| 4.3 提高素养,加强网站建设 | 第44-47页 |
| 4.3.1 提升政府素养 | 第44-45页 |
| 4.3.2 提高群众素质 | 第45-46页 |
| 4.3.3 加强网站建设 | 第46-47页 |
| 4.4 科学引导,提升应对能力 | 第47-50页 |
| 4.4.1 甄别处理舆情 | 第47页 |
| 4.4.2 区分互补策略 | 第47-48页 |
| 4.4.3 引导舆论走向 | 第48-49页 |
| 4.4.4 科学应对危机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