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演进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国外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演进 | 第11-15页 |
一、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萌芽时期 | 第11-12页 |
二、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发展阶段 | 第12-13页 |
三、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确定阶段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演进 | 第15-19页 |
一、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萌芽 | 第15-16页 |
二、刑事和解实践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7页 |
三、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最终确定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第一节 法学基础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哲学基础 | 第20-22页 |
一、哲学主体理论与刑事和解 | 第20-21页 |
二、恢复正义理论与刑事和解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社会学基础 | 第22页 |
第四节 经济学基础 | 第22-23页 |
第五节 心理学基础 | 第23-26页 |
一、宽恕心理与刑事和解 | 第24页 |
二、叙说理论与刑事和解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26-28页 |
一、刑事和解的模式 | 第26-27页 |
二、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27页 |
三、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27页 |
四、刑事和解的程序 | 第27页 |
五、刑事和解的结果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和解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一、人民调解模式缺位 | 第28页 |
二、适用范围过于狭隘 | 第28-29页 |
三、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模糊 | 第29页 |
四、匮缺指引性赔偿标准 | 第29-30页 |
五、缺乏相应监督机制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刑事和解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1-40页 |
第一节 构建分阶段的刑事和解模式 | 第31-32页 |
一、第一阶段:刑事和解调停机构主导和解 | 第31-32页 |
二、第二阶段:公检法三机关主导和解 | 第32页 |
第二节 适当扩大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明确刑事和解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 第33-37页 |
一、被害方的权利与义务 | 第33-34页 |
二、加害方的权利与义务 | 第34-35页 |
三、第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 第35-37页 |
第四节 完善刑事和解的赔偿及其辅助制度 | 第37-38页 |
一、建构刑事和解赔偿的指引性标准 | 第37页 |
二、构建刑事和解赔偿的辅助制度 | 第37-38页 |
第五节 建立刑事和解的法律监督机制 | 第38-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