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食用菌 | 第15页 |
1.2 正红菇 | 第15-18页 |
1.2.1 正红菇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1.2.2 正红菇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 第16页 |
1.2.3 正红菇多糖 | 第16-18页 |
1.3 食用真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方法研究 | 第18-23页 |
1.3.1 食用真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 | 第18-22页 |
1.3.1.1 提取 | 第18-20页 |
1.3.1.2 分离纯化 | 第20-22页 |
1.3.1.3 多糖的纯度鉴定 | 第22页 |
1.3.2 食用真菌多糖的结构方法研究 | 第22-23页 |
1.4 食用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3-29页 |
1.4.1 食用真菌多糖功能与结构的关系 | 第23-25页 |
1.4.2 食用真菌多糖的生理功能 | 第25-29页 |
1.4.2.1 抗肿瘤活性 | 第25-26页 |
1.4.2.2 免疫调节功能 | 第26-27页 |
1.4.2.3 抗衰老 | 第27页 |
1.4.2.4 抗病毒活性 | 第27-28页 |
1.4.2.5 降血糖、血脂活性 | 第28页 |
1.4.2.6 抗辐射作用 | 第28-29页 |
1.4.2.7 其他活性 | 第29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1.5.1 正红菇多糖的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正红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 | 第32-44页 |
2.1 前言 | 第32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2-34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2.3.1 正红菇子实体营养成分的测定 | 第34页 |
2.3.2 正红菇子实体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第34-35页 |
2.3.3 正红菇多糖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2.3.3.1 总糖含量测定 | 第35页 |
2.3.3.2 多糖含量及多糖得率的计算 | 第35-36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2.4.1 正红菇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 | 第36-37页 |
2.4.2 苯酚硫酸法测定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2.4.3 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41页 |
2.4.3.1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8页 |
2.4.3.2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3.3 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3.4 提取液料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4 正交试验优化正红菇子实体提取多糖的工艺分析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正红菇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44-58页 |
3.1 前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46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4-46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3.3.1 正红菇粗多糖的制备 | 第46-48页 |
3.3.1.1 粗多糖的提取 | 第46-48页 |
3.3.1.2 粗多糖的脱色 | 第48页 |
3.3.1.3 粗多糖的脱蛋白 | 第48页 |
3.3.2 正红菇子实体多糖的DEAE-52 柱层析纯化 | 第48页 |
3.3.3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及其纯度鉴定 | 第48-49页 |
3.3.3.1 分子量测定 | 第48-49页 |
3.3.3.2 多糖的凝胶柱层析 | 第49页 |
3.3.4 正红菇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49-50页 |
3.3.4.1 紫外扫描图谱 | 第49页 |
3.3.4.2 总糖含量测定 | 第49页 |
3.3.4.3 淀粉的测定 | 第49页 |
3.3.4.4 糖醛酸的测定 | 第49-50页 |
3.3.4.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3.4.1 正红菇多糖的离子交换柱层析 | 第50-51页 |
3.4.2 正红菇多糖的分子量测定和纯度 | 第51-54页 |
3.4.3 红菇子实体多糖HAP-Ⅰ的理化性质 | 第54-56页 |
3.4.3.1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标准曲线 | 第54页 |
3.4.3.2 硫酸-咔唑法测定糖醛酸含量的标准曲线 | 第54页 |
3.4.3.3 正红菇多糖紫外扫描图谱 | 第54-56页 |
3.4.3.4 正红菇多糖HAP-I、HAP-II的理化性质 | 第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HAP-I的结构分析 | 第58-69页 |
4.1 前言 | 第58页 |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8-60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8-59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9-6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4.3.1 单糖组成分析 | 第60-61页 |
4.3.2 红外光谱扫描 | 第61页 |
4.3.3 高碘酸氧化 | 第61页 |
4.3.4 Smith降解 | 第61页 |
4.3.5 核磁共振分析 | 第61-62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4.4.1 HAP-Ⅰ的单糖组成 | 第62-63页 |
4.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4.4.3 HAP-Ⅰ的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第64-66页 |
4.4.4 ~(13)C NMR和 ~1H NMR分析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正红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69-88页 |
5.1 前言 | 第69页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9-71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9-70页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70-71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1-74页 |
5.3.1 正红菇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第71-72页 |
5.3.1.1 HAP-I对有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 | 第71页 |
5.3.1.2 HAP-I对O2-·的清除作用 | 第71-72页 |
5.3.1.3 HAP-I对·OH的清除作用 | 第72页 |
5.3.1.4 还原能力测定 | 第72页 |
5.3.2 正红菇多糖对人宫颈鳞癌细胞SiHa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72-73页 |
5.3.2.1 MTT法 | 第72页 |
5.3.2.2 划痕实验 | 第72-73页 |
5.3.3 正红菇多糖对昆明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 第73页 |
5.3.4 正红菇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 的影响 | 第73-74页 |
5.3.4.1 正红菇多糖对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 | 第74页 |
5.3.4.2 正红菇多糖对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 | 第74页 |
5.3.4.3 正红菇多糖对巨噬细胞产生IL-6 的影响 | 第74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6页 |
5.4.1 HAP-I的抗氧化活性 | 第74-76页 |
5.4.2 正红菇多糖对人宫颈鳞癌细胞SiHa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76-80页 |
5.4.3 正红菇多糖对昆明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80-83页 |
5.4.4 正红菇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 的影响 | 第83-86页 |
5.4.4.1 正红菇多糖对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 | 第83-84页 |
5.4.4.2 正红菇多糖对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 | 第84-85页 |
5.4.4.3 正红菇多糖对巨噬细胞产生IL-6 的影响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件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