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与强化装置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生物柴油介绍 | 第11-14页 |
1.1.1 生物柴油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生物柴油的现行标准 | 第11-12页 |
1.1.3 生物柴油的优点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生物柴油发展状况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生物柴油发展状况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生物柴油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3 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 | 第17-19页 |
1.3.1 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 | 第17-18页 |
1.3.2 微生物油脂和微藻油脂 | 第18-19页 |
1.3.3 废弃油脂 | 第19页 |
1.4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 第19-23页 |
1.4.1 物理法 | 第20页 |
1.4.2 化学法 | 第20-23页 |
1.5 水力空化强化生物柴油制备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6 生物柴油合成工艺 | 第24-25页 |
1.6.1 间歇式合成工艺 | 第24页 |
1.6.2 连续式合成工艺 | 第24-25页 |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5-28页 |
1.7.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7.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酸化油酯化过程的工艺研究 | 第28-46页 |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 第28-29页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9页 |
2.2 酸化油的物性测定 | 第29-31页 |
2.2.1 酸值测定 | 第29-30页 |
2.2.2 皂化值测定 | 第30页 |
2.2.3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2.2.4 其他物性的测定 | 第31页 |
2.3 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3.1 实验原理 | 第32-33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2.4 酸催化预酯化实验结果 | 第34-39页 |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2.4.2 正交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2.5 碱催化酯交换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2.5.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9-42页 |
2.5.2 正交实验结果 | 第42-44页 |
2.6 生物柴油的主要理化指标 | 第44-4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酸化油酯化过程的装置研究 | 第46-61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理论部分 | 第47-51页 |
3.2.1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第47-48页 |
3.2.2 Mixture模型 | 第48-49页 |
3.2.3 空化模型 | 第49页 |
3.2.4 标准k-e湍流模型 | 第49-50页 |
3.2.5 表征空化强度的指标 | 第50页 |
3.2.6 FLUENT简介 | 第50-51页 |
3.3 进料管的流场数值模拟 | 第51-56页 |
3.3.1 进料管的流场数值模拟过程 | 第51-53页 |
3.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3.4 文丘里进料管反应装置制备生物柴油的实验 | 第56-60页 |
3.4.1 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 | 第56-57页 |
3.4.2 实验流程 | 第57-58页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酸化油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艺流程模拟 | 第61-72页 |
4.1 ChemCAD简介 | 第61页 |
4.2 物系组分与工艺流程 | 第61-63页 |
4.2.1 物系组分的确定 | 第61-62页 |
4.2.2 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62-63页 |
4.3 流程模拟的操作 | 第63-67页 |
4.3.1 单元模型的选择 | 第63-64页 |
4.3.2 热力学性质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64-65页 |
4.3.3 进料参数和单元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65-67页 |
4.3.4 循环收敛方法的选择 | 第67页 |
4.4 工艺模拟流程建立与结果分析 | 第67-71页 |
4.4.1 工艺流程建立 | 第67-69页 |
4.4.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