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储氢概论 | 第12-17页 |
1.1.1 氢气的历史 | 第12页 |
1.1.2 氢分子自旋异构体 | 第12-13页 |
1.1.3 氢气作为能源的应用前景 | 第13-14页 |
1.1.4 氢经济 | 第14-15页 |
1.1.5 氢能源技术的发展瓶颈 | 第15-16页 |
1.1.6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 石墨烯材料 | 第17-19页 |
1.2.1 石墨烯材料简介 | 第17-18页 |
1.2.2 石墨烯材料的性质 | 第18-19页 |
1.2.3 石墨烯材料在储氢方面的应用前景 | 第19页 |
1.3 氮化硼材料 | 第19-21页 |
1.3.1 立方氮化硼 | 第19-20页 |
1.3.2 六方氮化硼的性质及应用 | 第20-21页 |
1.4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2-58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量子力学简介 | 第23-25页 |
2.2.1 Schr?dinger方程 | 第24-25页 |
2.2.2 量子化 | 第25页 |
2.2.3 测量与测不准 | 第25页 |
2.3 Born-Oppenheimer近似 | 第25-27页 |
2.4 单电子近似 | 第27-28页 |
2.5 Hartree-Fock方法 | 第28-29页 |
2.6 组态相互作用法 | 第29页 |
2.7 微扰理论 | 第29-30页 |
2.8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0-40页 |
2.8.1 Thomas-Fermi模型 | 第30-33页 |
2.8.2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33-34页 |
2.8.3 Kohn-Sham方程 | 第34-35页 |
2.8.4 DFT的近似:交换-相关泛函 | 第35-39页 |
2.8.5 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 | 第39-40页 |
2.9 基组简介 | 第40-44页 |
2.9.1 Gaussian基组 | 第40-41页 |
2.9.2 劈裂基组 | 第41页 |
2.9.3 Pople基组 | 第41页 |
2.9.4 极化函数 | 第41-42页 |
2.9.5 弥散函数 | 第42页 |
2.9.6 完备性优化基组 | 第42页 |
2.9.7 赝势 | 第42-43页 |
2.9.8 基组重叠误差 | 第43-44页 |
2.10 状态方程 | 第44-50页 |
2.10.1 一些气体状态方程 | 第44-49页 |
2.10.2 维里状态方程 | 第49-50页 |
2.11 势函数 | 第50-58页 |
2.11.1 Lennard-Jones势函数 | 第51-53页 |
2.11.2 Feynman-Hibbs量子有效势函数 | 第53-58页 |
第三章 逸度参数法 | 第58-72页 |
3.1 引言 | 第58-61页 |
3.2 方法的开发 | 第61-70页 |
3.2.1 氢流体逸度参数 | 第61-63页 |
3.2.2 第二维里系数 | 第63-65页 |
3.2.3 第三维里系数 | 第65-67页 |
3.2.4 第四维里系数 | 第67-7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多孔碳材料储氢的理论预测 | 第72-82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73-7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多孔六方氮化硼材料储氢的理论预测 | 第82-94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理论方法 | 第83-87页 |
5.2.1 计算方法 | 第83-86页 |
5.2.2 模型构建 | 第86-8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3D石墨烯/氮化硼范德华异质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94-108页 |
6.1 引言 | 第94-95页 |
6.2 模拟方法 | 第9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6页 |
6.3.1 堆叠方式 | 第95-105页 |
6.3.2 极化率与介电常数的计算 | 第105-10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4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