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公法与私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概述 | 第10-15页 |
(一) 人格权的概念 | 第10-11页 |
1.人格的法律意义 | 第10页 |
2.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 | 第10-11页 |
(二) 公法与私法协调保护人格权 | 第11-15页 |
1.公法和私法的界定 | 第11-12页 |
2.公法与私法在人格权保护中的功能及分工 | 第12页 |
3.公法和私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内容 | 第12-13页 |
4.公法和私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5.公法与私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二、我国现行法律对人格权保护不协调的现状及原因 | 第15-24页 |
(一) 公私实体法关于人格权保护的现状及不协调的表现 | 第15-19页 |
1.公私实体法中关于人格权保护现状的概述 | 第15-17页 |
2.公私实体法关于人格权保护存在的不协调之处 | 第17-19页 |
(二) 公私程序法关于人格权保护的现状及不协调的表现 | 第19-21页 |
1.公私程序法关于人格权保护现状的概述 | 第19-20页 |
2.公私程序法对于人格权保护存在的不协调之处 | 第20-21页 |
(三) 对不协调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1-24页 |
1.理论上相对缺乏协调意识和能力 | 第21-22页 |
2.宪法规范统摄作用的缺位 | 第22-23页 |
3.立法技术上的不足 | 第23页 |
4.公法与私法之间关系被混淆 | 第23-24页 |
三、域外关于人格权协调保护的相关经验 | 第24-30页 |
(一) 外国实体法关于人格权协调保护的经验 | 第24-26页 |
1.德国法上的规定 | 第24页 |
2.瑞士法上的规定 | 第24-25页 |
3.法国法上的规定 | 第25页 |
4.各国实体法关于人格权协调保护的启示 | 第25-26页 |
(二) 域外合宪性审查制度 | 第26-27页 |
1.司法机关审查模式 | 第26页 |
2.专门机关审查模式 | 第26页 |
3.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26-27页 |
(三) 国外刑事诉讼法对于人格权救济的做法 | 第27-30页 |
1.大陆法系诸国刑事诉讼法对人格权救济的特色制度 | 第27-28页 |
2.英美法系中对人格权救济的特色制度 | 第28-29页 |
3.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完善人格权救济的借鉴意义 | 第29-30页 |
四、从宪法层面完善公法与私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思考 | 第30-39页 |
(一) “一般人格权”到“基本权利”的理论演进 | 第30-31页 |
1.私法上一般人格权的功能及局限 | 第30-31页 |
2.一般人格权成为宪法基本权利 | 第31页 |
(二) 基本权利规范的功能 | 第31-33页 |
1.基本权利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 | 第32页 |
2.基本权利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 第32页 |
3.作为基本权利的一般人格权的功能 | 第32-33页 |
(三) 通过基本权利的辐射效力实现公法私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途径 | 第33-36页 |
1.基本权利辐射效力的概述及在我国适用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2.通过作为其他法律立法的依据来实现 | 第34页 |
3.通过作为法律解释的依据来实现 | 第34-35页 |
4.通过作为合宪性审查的依据来实现 | 第35-36页 |
5.通过一般人格权的价值传输桥梁实现对第三人效力 | 第36页 |
(四) 对我国完善人格权的宪法保护的立法建议 | 第36-39页 |
1.完善宪法上基本权利的规定 | 第36-37页 |
(1) 重构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格尊严条款 | 第36-37页 |
(2) 纳入作为基本权利的一般人格权条款 | 第37页 |
2.构建和完善宪法基本权利实施制度 | 第37-39页 |
五、从部门法层面完善公法与私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建议 | 第39-46页 |
(一) 协调民法与刑法、行政法之间人格权保护的理论与措施 | 第39-42页 |
1.民法与刑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相关理论及措施 | 第39-41页 |
(1) 协调的基础:刑法对民法的保障属性 | 第39-40页 |
(2) 协调的方法:通过立法与解释 | 第40页 |
(3) 完善民法与刑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具体措施 | 第40-41页 |
2.民法与行政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相关理论与举措 | 第41-42页 |
(1) 理论基础:风险预防行政与责任政府理论 | 第41-42页 |
(2) 民法与行政法协调保护人格权的具体举措 | 第42页 |
(二) 协调程序法上人格权救济的理论与措施 | 第42-46页 |
1.协调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上人格权救济的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1) 刑事被害人学与恢复性司法的勃兴 | 第42-43页 |
(2) 刑事被害人学与恢复性司法中对人格权救济的主要内容 | 第43页 |
2.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完善保障被害人人格权方面所具备的条件 | 第43-44页 |
(1) 刑事被害人已获得当事人地位 | 第43页 |
(2) 人权保障写入刑事诉讼法 | 第43-44页 |
3.措施:改革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制度 | 第44-46页 |
(1) 完善被害人诉权 | 第44-45页 |
(2) 改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