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产业结构论文

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研究--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7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研究背景第10-11页
        2、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2-15页
        1、国内研究综述第12-14页
        2、国外研究综述第14-15页
        3、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5页
    (三)研究方法第15-16页
        1、文献研究法第15页
        2、对比分析法第15页
        3、实证研究法第15-16页
        4、历史分析法第16页
    (四)创新点第16-17页
一、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的概念界定和必要性第17-23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20页
        1、开发区第17页
        2、产城融合第17-18页
        3、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第18-20页
    (二)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必要性第20-23页
        1、理论依据第20-21页
        2、政府在推动产城融合的现实依据第21-23页
二、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现状分析: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为例第23-35页
    (一)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简况第23页
    (二)松山湖高新区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的阶段和举措第23-26页
        1、2001-2015 年以产业为主导的初步融合阶段第23-25页
        2、2015 年之后全面推进产城融合时期第25-26页
    (三)开发区政府推进产城融合的初步成效第26-27页
        1、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第26页
        2、初步建立了较为便利的城市功能配套第26-27页
        3、建成了优良的生态环境第27页
    (四)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存在的问题第27-33页
        1、政府在推进产城融合过程中缺乏合理机制第27页
        2、推进产城融合的规划不够科学全面第27-28页
        3、促进产城融合的政策环境有待优化第28页
        4、产城融合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第28-33页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3-35页
        1、滞后的发展治理理念第33页
        2、条块分割治理体制的影响第33页
        3、利益导向的偏差第33-35页
三、国内外政府推动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经验及其启示第35-40页
    (一)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的经验第35-36页
        1、长远的战略和先进的规划理念第35-36页
        2、规划与实施同步进行第36页
        3、产业格局的协调发展第36页
        4、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第36页
    (二)伦敦弥尔顿凯恩斯推动产城融合的经验第36-38页
        1、注重功能区的平衡和多样性第37页
        2、公众参与建设管治第37页
        3、为创业者提供配套扶持政策第37页
        4、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第37-38页
        5、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第38页
        6、规划发展商业中心聚集人气第38页
    (三)对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政府推进产城融合的启示第38-40页
        1、产业的综合性和多样化第38页
        2、做好城市空间规划第38-39页
        3、聚集人气第39页
        4、完善公共产品和配套服务第39页
        5、建设生态平衡的宜居城市第39-40页
四、开发区政府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的对策建议第40-44页
    (一)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治理机制第40页
        1、推进主体部门制定合理机制第40页
        2、建立“共同开发”合作机制第40页
    (二)运用科学理念做好规划第40-41页
        1、合理规划功能区布点第40-41页
        2、根据开发区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用地结构第41页
        3、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第41页
    (三)完善各类扶持政策第41-42页
        1、制定加强城市配套建设扶持政策第41页
        2、推动政策有效落实和执行第41-42页
    (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第42-44页
        1、完善商业配套第42页
        2、完善交通配套第42-43页
        3、完善公租房配套第43页
        4、完善医疗配套第43页
        5、完善教育配套第43-44页
五、总结与展望第44-45页
注释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阿塞拜疆的视角看中国“一带一路”及其在南高加索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汕尾产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