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村改居”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研究--以无锡市Z社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2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9-11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第12-13页
        1.3.1 主要内容第12页
        1.3.2 重难点第12-13页
        1.3.3 创新之处第13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1.4.1 研究思路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4-19页
    2.1 相关概念第14-16页
        2.1.1 “村改居”社区的含义、特点及类型第14-15页
        2.1.2 “村改居”社区公共道德的内涵第15-16页
    2.2 理论基础第16-19页
        2.2.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第16-17页
        2.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第17-19页
第三章 “村改居”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的实证分析第19-28页
    3.1 调查对象与调查过程第19-20页
        3.1.1 Z社区的基本情况第19页
        3.1.2 问卷的设计及局限性说明第19-20页
        3.1.3 调查的思路及过程第20页
        3.1.4 调查样本第20页
    3.2 Z社区“村改居”后的公共道德实践第20-22页
        3.2.1 举办“家风”和“道德讲堂”活动第20-21页
        3.2.2 学雷锋开展助老助残助困志愿服务第21-22页
    3.3 Z社区公共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第22-28页
        3.3.1 邻里互助的公共意识不足第22-23页
        3.3.2 公共责任感有待提升第23-25页
        3.3.3 公共参与有效性较低第25-26页
        3.3.4 公共秩序偏混乱第26-28页
第四章 “村改居”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8-34页
    4.1 社区公共道德教育相对缺乏第28-29页
        4.1.1 公共道德教育队伍缺失第28页
        4.1.2 公共道德教育制度不完善第28-29页
    4.2 社区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支撑第29-30页
        4.2.1 物质环境建设投入少第29-30页
        4.2.2 精神环境建设有待加强第30页
    4.3 社区管理主体混乱第30-32页
        4.3.1 政府行为和职能出现偏差第30-31页
        4.3.2 居委会服务工作不到位第31页
        4.3.3 居民不参与的传统思想浓厚第31-32页
    4.4 社会转型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第32-34页
        4.4.1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打破第32页
        4.4.2 流动人口融入形成陌生人社区第32-34页
第五章 “村改居”社区公共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第34-43页
    5.1 强化社区公共道德教育第34-37页
        5.1.1 培育居民公共道德精神第34-35页
        5.1.2 建立专业的公共道德教育队伍第35-36页
        5.1.3 完善公共道德教育制度第36-37页
    5.2 优化社区公共道德环境第37-39页
        5.2.1 重视社区物质道德环境第37-38页
        5.2.2 丰富社区精神道德环境第38-39页
    5.3 规范社区管理主体第39-43页
        5.3.1 发挥政府在公共道德建设中的引导管理第40页
        5.3.2 健全居委会在公共道德建设中的服务管理第40-41页
        5.3.3 调动居民在公共道德建设中的参与管理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附录1:调查问卷第48-50页
附录2:访谈提纲及访谈个案基本情况表第50-51页
附录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国初期毛泽东卫生防疫思想研究
下一篇: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选择意愿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