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1 概述 | 第13-14页 |
1.2 SOD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SOD的起源 | 第14页 |
1.2.2 SOD的类型 | 第14页 |
1.2.3 Mn-SOD的结构 | 第14-15页 |
1.2.4 Mn-SOD的理化性质与催化机制 | 第15-16页 |
1.2.5 Mn-SOD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6 Mn-SOD的应用前景 | 第17页 |
1.3 生物信息学辅助设计提高蛋白质的热稳定性 | 第17-20页 |
1.3.1 生物信息学概述 | 第17-18页 |
1.3.2 同源建模 | 第18页 |
1.3.3 虚拟氨基酸突变 | 第18-19页 |
1.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9-20页 |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1 立题依据 | 第20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建立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研究对象与计算平台 | 第22-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1 同源建模 | 第23页 |
2.3.2 氨基酸虚拟突变 | 第23-24页 |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MD) | 第24页 |
2.4 结果分析 | 第24-33页 |
2.4.1 小鼠Mn-SOD蛋白三维结构的建立 | 第24-27页 |
2.4.2 突变对蛋白质解折叠自由能的影响 | 第27-30页 |
2.4.3 分子动力学模拟确定待突变位点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野生型与突变型Mn-SO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 第34-52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2.1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3.2.2 菌株与质粒 | 第34页 |
3.2.3 培养基 | 第34页 |
3.2.4 试剂及相关溶液配制 | 第34-35页 |
3.2.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45页 |
3.3.1 小鼠血液R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3.3.2 Mn-SOD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 第36-37页 |
3.3.3 核酸电泳 | 第37页 |
3.3.4 胶回收纯化PCR产物 | 第37页 |
3.3.5 氯化钙法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37页 |
3.3.6 PCR产物与载体pET-28a的双酶切 | 第37-38页 |
3.3.7 连接反应 | 第38页 |
3.3.8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8-39页 |
3.3.9 重组克隆的的筛选及鉴定 | 第39页 |
3.3.10 重组质粒转化至表达宿主菌E.coliBL21(DE3) | 第39-40页 |
3.3.11 突变型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0-43页 |
3.3.12 野生型与突变型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3-44页 |
3.3.13 野生型与突变型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4-4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3.4.1 野生型Mn-SOD基因的PCR扩增 | 第45页 |
3.4.2 重组质粒(pET-MnSOD)的检测 | 第45-46页 |
3.4.3 野生型Mn-SOD基因的测序 | 第46-47页 |
3.4.4 突变型重组质粒(Mut-pET-MnSOD)的构建 | 第47-48页 |
3.4.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48-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野生型与突变型Mn-SOD的活性及热稳定性研究 | 第52-58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4.2.1 菌株 | 第52页 |
4.2.2 主要试剂及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52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52-5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4.3.1 重组Mn-SOD蛋白的含量测定 | 第53页 |
4.3.2 重组Mn-SOD蛋白的活性研究 | 第53-54页 |
4.3.3 重组Mn-SOD蛋白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54页 |
4.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4页 |
4.3.5 圆二色光谱分析 | 第54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4.4.1 Mn-SOD蛋白含量测定 | 第54-55页 |
4.4.2 Mn-SOD蛋白热稳定性测定 | 第55-57页 |
4.4.3 Mn-SOD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同源建模模板的选择 | 第58页 |
5.2 Mn-SOD突变位点的选择 | 第58页 |
5.3 酶活测定温度的选择 | 第58-59页 |
5.4 表达系统与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59-60页 |
5.5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60页 |
5.6 本研究主要结果 | 第60页 |
5.7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