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7页 |
三、文本选取与处理方法 | 第17-19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1章 美国“三大周刊”及其对日报道概况 | 第21-42页 |
1.1 研究对象的范畴 | 第21-26页 |
1.1.1 新闻杂志的特点优势 | 第21-24页 |
1.1.2 《时代》、《新闻周刊》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代表性 | 第24-26页 |
1.2 美国媒体对他国形象的塑造 | 第26-33页 |
1.2.1 国家形象的概念 | 第26-29页 |
1.2.2 美国媒体在他国形象的塑造中的角色作用 | 第29-31页 |
1.2.3 影响美国媒体对他国形象塑造的因素 | 第31-33页 |
1.3 “三大周刊”对日报道的宏观概况 | 第33-42页 |
1.3.1 对日报道的“井喷期” | 第33-34页 |
1.3.2 对日报道的内容分布及特点 | 第34-37页 |
1.3.3 对日报道的基调及倾向 | 第37-40页 |
1.3.4 对日报道的阶段演进与变化 | 第40-42页 |
第2章 “三大周刊”涉日报道的多维解析(1986-1995) | 第42-61页 |
2.1 对日本经济层面的报道分析 | 第42-51页 |
2.1.1 对日本经济形象报道的概况 | 第42-44页 |
2.1.2 从“挑战者”到“失败者”——崛起中的日本“经济大国”形象 | 第44-47页 |
2.1.3 “搭便车者”与“作弊者”——紧张美日经贸关系下日本的贸易形象 | 第47-49页 |
2.1.4 “竞争对手”与“学习对象”——复杂的日本企业形象 | 第49-51页 |
2.2 对日本政治军事层面形象报道的分析 | 第51-56页 |
2.2.1 对日本政治军事形象报道的概述 | 第51-52页 |
2.2.2 “妖魔化”的政客与“偶像化”的皇室 | 第52-55页 |
2.2.3 “缺席的大国”?——美国媒体对日本“大国责任”的讨论 | 第55-56页 |
2.3 对日本社会文化层面形象报道分析 | 第56-61页 |
2.3.1 “异域”的日本文化 | 第56-59页 |
2.3.2 “异质”的日本社会 | 第59-61页 |
第3章 “东方盟友”——美国媒体对日本形象的塑造倾向解读 | 第61-72页 |
3.1 “文化社会的他者”——东方主义视角下的日本形象 | 第61-65页 |
3.1.1 东方主义与国家形象 | 第61-63页 |
3.1.2 “恐惧”——对东升西降的惊恐与怀疑 | 第63-64页 |
3.1.3 “忽视”——对东方社会进步关注和文化理解的缺失 | 第64-65页 |
3.2 “政治军事上的我们”——同盟架构下的日本形象 | 第65-72页 |
3.2.1 美日同盟与国家形象 | 第65-67页 |
3.2.2 “自由同盟”的光环效应 | 第67-69页 |
3.2.3 同盟关系的转变对日本形象的影响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附录 | 第83-111页 |
附录1:《时代》(Time)杂志(1986-1995)关涉日本报道 | 第83-93页 |
附录2:《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1986-1995)关涉日本报道 | 第93-101页 |
附录3:《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杂志(1986-1995)关涉日本报道 | 第101-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