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4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 第14-19页 |
1.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7页 |
1.2.2 研究对象范畴 | 第17-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19-37页 |
1.3.1 国内外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界定区别 | 第19-20页 |
1.3.2 国内外法制上对历史古城防灾领域的保护现状 | 第20-22页 |
1.3.3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研究综述 | 第22-28页 |
1.3.4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研究综述 | 第28-34页 |
1.3.5 复杂网络研究综述 | 第34-37页 |
1.3.6 研究评述 | 第3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7-40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37-38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3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网络模型构建 | 第40-60页 |
2.1 研究对象概述 | 第40-41页 |
2.1.1 阆中市城市概况 | 第40-41页 |
2.1.2 阆中市灾害情况 | 第41页 |
2.2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问题 | 第41-45页 |
2.2.1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现状 | 第41-44页 |
2.2.2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2.2.3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构建整体思路 | 第44-45页 |
2.3 整体研究思路 | 第45-46页 |
2.4 整体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2.5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47-48页 |
2.6 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 第48-60页 |
3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结构分析 | 第60-82页 |
3.1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分析整体思路及框架 | 第60页 |
3.1.1 网络分析整体思路 | 第60页 |
3.1.2 网络分析整体框架 | 第60页 |
3.2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特征分析 | 第60-80页 |
3.2.1 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分析 | 第61-73页 |
3.2.2 网络局部结构特征分析 | 第73-75页 |
3.2.3 网络个体结构特征分析 | 第75-80页 |
3.3 历史文化名城与非历史文化名城应急避难场所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3.3.1 历史文化名城与非历史文化名城应急避难场所特征区别一 | 第80-81页 |
3.3.2 历史文化名城与非历史文化名城应急避难场所特征区别二 | 第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4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特征及规划优化建议 | 第82-94页 |
4.1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特征总结 | 第82-87页 |
4.1.1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整体特征 | 第82-83页 |
4.1.2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局部特征 | 第83-84页 |
4.1.3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个体特征 | 第84-87页 |
4.2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优化建议 | 第87-92页 |
4.2.1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结构层面布局策略与建议 | 第87-88页 |
4.2.2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现实空间层面布局策略与建议 | 第88-9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5 结语 | 第94-96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4页 |
5.2 主要研究创新点 | 第94-95页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95-96页 |
5.3.1 研究的不足 | 第95页 |
5.3.2 研究的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附录1 阆中市应急避难场所编号对应表 | 第103-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论文 | 第105-106页 |
项目资助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