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论文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范围及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4-15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外新型小学校建筑发展历程概况 | 第19-35页 |
2.1 世界范围内着眼于教育的发展策略 | 第19-21页 |
2.1.1 关注教育公平 | 第19页 |
2.1.2 关注教育质量 | 第19-20页 |
2.1.3 关注21世纪技能 | 第20页 |
2.1.4 关注教师队伍 | 第20-21页 |
2.1.5 关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第21页 |
2.2 国外新型小学校的设计理念 | 第21-23页 |
2.2.1 美国的“新型小学校” | 第21页 |
2.2.2 俄罗斯的“新型校园项目” | 第21-22页 |
2.2.3 新加坡的“智慧国2015”项目 | 第22页 |
2.2.4 欧盟的“学校实验室” | 第22页 |
2.2.5 日本的“超级学校”计划 | 第22-23页 |
2.3 美国小学校建筑空间的发展进程 | 第23-29页 |
2.3.1 美国现在化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 第23页 |
2.3.2 美国教学空间的发展进程 | 第23-26页 |
2.3.3 美国“开放式综合性教学空间” | 第26-27页 |
2.3.4 美国现在小学校案例分析 | 第27-29页 |
2.4 日本小学校建筑空间的发展进程 | 第29-33页 |
2.4.1 日本教育的改革进程 | 第29页 |
2.4.2 日本多元化的校园建筑形成 | 第29-30页 |
2.4.3 日本“多目的空间” | 第30-31页 |
2.4.4 日本现在小学校案例分析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我国近代小学校建筑空间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35-46页 |
3.1 我国近代小学校教育发展进程 | 第35-36页 |
3.1.1 应试教育 | 第35-36页 |
3.1.2 我国近代教育及学校空间的发展进程 | 第36页 |
3.2 我国近代小学校建筑空间发展现状 | 第36-45页 |
3.2.1 校园与环境 | 第37-39页 |
3.2.1.1 校园与社区 | 第37-38页 |
3.2.1.2 建筑与环境 | 第38-39页 |
3.2.2 校园整体布局 | 第39-41页 |
3.2.2.1 校园建筑类型组合平面 | 第39-40页 |
3.2.2.2 校园功能布局 | 第40-41页 |
3.2.3 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 | 第41-43页 |
3.2.4 教学空间 | 第43-45页 |
3.2.4.1 教室空间 | 第43-44页 |
3.2.4.2 专业教室空间 | 第44-45页 |
3.2.4.3 教学附属空间 | 第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我国当代城市新型小学校建筑设计案例研究 | 第46-70页 |
4.1 素质教育理念发展 | 第46-48页 |
4.1.1 素质教育 | 第46-47页 |
4.1.2 新的教育模式与设计理念的互动关系 | 第47-48页 |
4.2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本部)新校区 | 第48-55页 |
4.3 江苏无锡太湖新城小学 | 第55-58页 |
4.4 天津张家窝镇小学 | 第58-61页 |
4.5 中关村第三小学万柳校区 | 第61-63页 |
4.6 上海同济附属实验小学 | 第63-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我国当代城市新型小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分析 | 第70-102页 |
5.1 我国城市新型小学校教学理念与特色 | 第70-75页 |
5.1.1 “新型小学校”的误区 | 第70页 |
5.1.2 新型小学校办学理念与宗旨 | 第70-72页 |
5.1.3 新型小学校的校园个性与特色 | 第72-75页 |
5.2 我国城市新型小学校校园规划特点 | 第75-83页 |
5.2.1 规划合理的集约型新型校园 | 第75-78页 |
5.2.2 灵活多变的新型建筑类型组合 | 第78-82页 |
5.2.3 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小学校校园规模设置 | 第82-83页 |
5.3 我国城市新型小学校教学空间 | 第83-92页 |
5.3.1 小学生心理行为与教学空间的关系 | 第83-84页 |
5.3.1.1 小学生心理行为特征 | 第83-84页 |
5.3.1.2 心理行为发展对新型小学校建筑空间的要求 | 第84页 |
5.3.2 开放性教学空间 | 第84-87页 |
5.3.2.1 基于新的教学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 | 第85页 |
5.3.2.2 富有弹性、多意性和自主性的开放式教学空间 | 第85-87页 |
5.3.3 组团式教学空间 | 第87-92页 |
5.3.3.1 基于复合化的组团式教学空间的布局方式 | 第88-90页 |
5.3.3.2 教室间新型组团形式 | 第90-91页 |
5.3.3.3 组团式教学空间—班组群组合空间 | 第91-92页 |
5.4 我国城市新型小学校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 | 第92-100页 |
5.4.1 重体验的多功能性公共空间 | 第93-97页 |
5.4.1.1 室外平台、庭院空间亲近开放化 | 第93-96页 |
5.4.1.2 室内公共空间复合化、灵活化 | 第96-97页 |
5.4.2 趣味性交通空间 | 第97-100页 |
5.4.2.1 廊空间尺度加大,功能增多 | 第97-100页 |
5.4.2.2 垂直交通空间功能多样化、复杂化 | 第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6章 总结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图表目录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录 | 第109-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