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1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条件及过程 | 第20-38页 |
1.1 理论来源 | 第20-28页 |
1.1.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 第20-22页 |
1.1.2 列宁共同体思想 | 第22-23页 |
1.1.3 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性理念 | 第23-26页 |
1.1.4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第26-28页 |
1.2 社会历史条件 | 第28-34页 |
1.2.1 历史渊源:早期共同体和世界城邦观念 | 第29-31页 |
1.2.2 现实需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弥补全球思想 | 第31-34页 |
1.3 形成过程 | 第34-38页 |
1.3.1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 第34-35页 |
1.3.2 亚洲命运共同体 | 第35-36页 |
1.3.3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36-38页 |
第2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8-50页 |
2.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38-46页 |
2.1.1 坚持国际权利观,构建政治新道路 | 第38-40页 |
2.1.2 树立整体安全观,开创安全新局面 | 第40-41页 |
2.1.3 弘扬正确义利观,谋求经济新前景 | 第41-43页 |
2.1.4 构筑新型文明观,营造文明新气象 | 第43-45页 |
2.1.5 倡导绿色生态观,开辟生态新境界 | 第45-46页 |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46-50页 |
2.2.1 平等性 | 第46-47页 |
2.2.2 共赢性 | 第47页 |
2.2.3 互鉴性 | 第47-48页 |
2.2.4 包容性 | 第48-49页 |
2.2.5 持久性 | 第49-50页 |
第3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路径和现实意义 | 第50-61页 |
3.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路径 | 第50-57页 |
3.1.1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新型外交理念 | 第50-51页 |
3.1.2 加强各国合作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 | 第51-53页 |
3.1.3 加快实现世界经济领域互联互通 | 第53-54页 |
3.1.4 大力发展全方位公共人文外交 | 第54-56页 |
3.1.5 积极构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56-57页 |
3.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57-61页 |
3.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 第57-58页 |
3.2.2 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历史新征程 | 第58-59页 |
3.2.3 为增进中国同世界沟通交流开创时代新平台 | 第59页 |
3.2.4 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