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4页 |
1.2.1 危化品运输风险研究分析 | 第10-12页 |
1.2.2 多灾种耦合综合风险研究分析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6-30页 |
2.1 移动式危险源事故类型 | 第16-19页 |
2.1.1 承压类移动设备分类 | 第16-17页 |
2.1.2 事故类型分析 | 第17-19页 |
2.2 综合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9-26页 |
2.2.1 模糊基础理论 | 第19-21页 |
2.2.2 层次分析法理论 | 第21-25页 |
2.2.3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2.3 区域脆弱性理论 | 第26-30页 |
2.3.1 脆弱性理论的概念 | 第26页 |
2.3.2 脆弱性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2.3.3 脆弱性构成要素分析 | 第27-30页 |
3 多台套移动式危险源风险分级 | 第30-37页 |
3.1 多台套移动式危险源风险分级流程图 | 第30-31页 |
3.2 多台套移动式危险源风险模型 | 第31-37页 |
4 区域脆弱性险分级 | 第37-53页 |
4.1 路段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4.2 行政区域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0页 |
4.2.1 最小行政单位人均GDP分析 | 第39-43页 |
4.2.2 区域人口密度分析 | 第43-46页 |
4.2.3 社会功能区分析 | 第46-49页 |
4.2.4 行政区域脆弱性分级 | 第49-50页 |
4.3 网格化区域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3页 |
5 区域多台套综合风险模型 | 第53-57页 |
5.1 区域脆弱性——移动式危险源风险强度 | 第53-54页 |
5.2 区域多台套综合风险模型优缺点 | 第54-57页 |
5.2.1 区域多台套综合风险模型的优点 | 第54-55页 |
5.2.2 区域多台套综合风险模型的缺点 | 第55-57页 |
6 区域宏观安全多台套综合风险分级评价模型实例应用 | 第57-67页 |
6.1 多台套移动式危险源风险分级 | 第57-63页 |
6.1.1 模糊评价矩阵的确定 | 第57-59页 |
6.1.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59页 |
6.1.3 权重值确定 | 第59-62页 |
6.1.4 区域风险分级确定 | 第62-63页 |
6.2 区域脆弱性分级 | 第63-66页 |
6.3 区域脆弱性——移动式危险源风险强度 | 第66-67页 |
7 结论 | 第67-7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6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
参与课题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