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1.1 微卫星标记应用现状 | 第10-13页 |
1.1.1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以及数量性状基因(QTL)的分析 | 第10-11页 |
1.1.2 遗传结构分析 | 第11页 |
1.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1页 |
1.1.4 种质资源鉴定 | 第11-12页 |
1.1.5 物种进化和系统发生 | 第12页 |
1.1.6 医学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 微卫星标记开发的方法 | 第13-15页 |
1.2.1 基因组文库测序法 | 第13页 |
1.2.2 微卫星富集分离法 | 第13-14页 |
1.2.3 利用其它分子标记开发微卫星 | 第14页 |
1.2.4 省略筛库法 | 第14-15页 |
1.2.5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微卫星开发 | 第15页 |
1.3 两种沙蒿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4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开发EST-SSR的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研究遗传结构的材料 | 第20-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7页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页 |
2.2.2 SSR位点的识别及引物的设计 | 第21-22页 |
2.2.3 SSR-PCR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 第22-23页 |
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3页 |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3页 |
2.2.6 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 | 第23-24页 |
2.2.7 克隆测序 | 第24-26页 |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59页 |
3.1 两种沙蒿SSR位点分布特征 | 第27-44页 |
3.1.1 白沙蒿SSR的分布特征 | 第27-35页 |
3.1.2 乌丹蒿SSR的分布特征 | 第35-39页 |
3.1.3 SSR引物的有效性检测 | 第39-42页 |
3.1.4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3.2 两种沙蒿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研究 | 第44-59页 |
3.2.1 白沙蒿遗传多样性 | 第44-50页 |
3.2.2 乌丹蒿遗传多样性 | 第50-55页 |
3.2.3 白沙蒿与乌丹蒿的种间亲缘关系 | 第55-57页 |
3.2.4 讨论 | 第57-59页 |
4 主要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