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概况 | 第13-19页 |
1.2.1 纤维素的提取方法 | 第13-14页 |
1.2.2 纤维素的溶解体系 | 第14-17页 |
1.2.3 纤维素的再生方法 | 第17-18页 |
1.2.4 纤维素纤维的抗菌改性 | 第18-19页 |
1.3 蒲葵资源应用现状 | 第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 蒲葵纤维素浆粕制备工艺研究 | 第21-33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6页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1-2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3 蒲葵成分及含量测试 | 第22-24页 |
2.2.4 蒲葵纤维素浆粕的制备工艺流程 | 第24-25页 |
2.2.5 碱处理条件确定 | 第25页 |
2.2.6 酸处理的条件确定 | 第25页 |
2.2.7 蒲葵纤维素浆粕ɑ-纤维素含量测试 | 第25-26页 |
2.2.8 蒲葵纤维素浆粕聚合度测试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2.3.1 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2.3.2 碱处理条件的确定 | 第27-30页 |
2.3.3 酸处理的条件确定 | 第30-32页 |
2.4 本章结论 | 第32-33页 |
3 蒲葵再生纤维素纤维纺丝工艺探讨及其形态研究 | 第33-47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第3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2.3 纺丝原液的制备 | 第34页 |
3.2.4 纺丝过程 | 第34-35页 |
3.2.5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 第35页 |
3.2.6 纤维形态结构表征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6页 |
3.3.1 纺丝设备改进 | 第35-36页 |
3.3.2 喷丝头拉伸比对蒲葵再生纤维素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3 空气层高度对蒲葵再生纤维素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纺丝温度对蒲葵再生纤维素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5 凝固浴温度对蒲葵再生纤维素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6 纤维素浓度对蒲葵再生纤维素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7 与其他纤维素纤维力学性能的对比 | 第44-45页 |
3.3.8 纤维形态分析 | 第45-46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46-47页 |
4 蒲葵纤维素/HTCC共混纤维的性能研究 | 第47-62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51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47-4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4.2.3 共混纤维的制备 | 第48-49页 |
4.2.4 红外光谱 | 第49页 |
4.2.5 形貌表征 | 第49页 |
4.2.6 结晶测试 | 第49页 |
4.2.7 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 第49页 |
4.2.8 热性能测试 | 第49页 |
4.2.9 吸湿性测试 | 第49-50页 |
4.2.10 抗菌性测试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4.3.1 共混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共混纤维结晶分析 | 第52-53页 |
4.3.3 共混纤维形貌表征 | 第53-54页 |
4.3.4 共混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 第54-56页 |
4.3.5 共混纤维热性分析 | 第56-57页 |
4.3.6 共混纤维吸湿性能分析 | 第57-58页 |
4.3.7 共混纤维抗菌性分析 | 第58-60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