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经皮吸收 | 第13-15页 |
1.1.1 皮肤的结构 | 第13页 |
1.1.2 药物经皮吸收途径 | 第13-14页 |
1.1.3 影响经皮吸收因素 | 第14-15页 |
1.2 羟基积雪草苷 | 第15-16页 |
1.2.1 简介 | 第15-16页 |
1.2.2 药理活性 | 第16页 |
1.3 脂质体 | 第16-20页 |
1.3.1 脂质体简介 | 第16-17页 |
1.3.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1.3.3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第18-20页 |
1.3.4 脂质体在经皮给药时的优势与局限 | 第20页 |
1.4 温敏性材料PEG-PCL-PEG | 第20-24页 |
1.4.1 PEG-PCL-PEG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1.4.2 PEG-PCL-PEG的相态转变研究 | 第22-24页 |
1.5 热敏性脂质体的介绍 | 第24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PEG-PCL-PEG的合成及表征 | 第26-34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 反应机理 | 第27-28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8页 |
2.4 单因素探究影响目标产物合成的主要因素 | 第28-29页 |
2.5 PECE的表征 | 第29-33页 |
2.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9-31页 |
2.5.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 第31-32页 |
2.5.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PEG-PCL-PEG修饰的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34-42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4-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2 PECE修饰的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的制备 | 第36页 |
3.2.1 实验步骤 | 第36页 |
3.2.2 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6页 |
3.3 PECE修饰的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的表征 | 第36-40页 |
3.3.1 粒径和电位的表征 | 第36-38页 |
3.3.2 微观形貌表征 | 第38-40页 |
3.3.3 包封率与载药量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PEG-PCL-PEG修饰的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的温敏性研究 | 第42-47页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2-4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4.2 sol-gel相态转变温度的探究 | 第43-44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4.3 gel-sol相态转变温度的探究 | 第44-45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PEG-PCL-PEG修饰的羟基积雪草苷脂质体烫伤治愈效果评价 | 第47-58页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7-4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5.2 体外释放 | 第48-52页 |
5.2.1 常见体外释放的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5.2.2 制备样品 | 第49页 |
5.2.3 体外释放实验步骤 | 第49-50页 |
5.2.4 累积释放率的测定 | 第50-51页 |
5.2.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3 大鼠二级烫伤实验 | 第52-53页 |
5.3.1 二级烫伤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5.3.2 实验分组 | 第52-53页 |
5.3.3 伤口愈合观察及评价 | 第53页 |
5.4 数据统计 | 第53页 |
5.5 大鼠二级烫伤愈合效果评价 | 第53-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