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 | 第16-23页 |
2.1 治理与协同治理的概念 | 第16-18页 |
2.1.1 治理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协同治理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协同治理的核心要素:协作和整合 | 第18-19页 |
2.2.1 协同治理中的协作 | 第18-19页 |
2.2.2 协同治理中的整合 | 第19页 |
2.3 协同治理的表现形式和实现因素 | 第19-23页 |
2.3.1 协同治理的表现形式 | 第19-20页 |
2.3.2 协同治理的实现因素 | 第20-23页 |
第3章 A县纪检机关纪律审查工作协同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9页 |
3.1 当前A县纪检机关纪律审查工作协同治理的现状 | 第23-27页 |
3.1.1 纪律审查机构设置更加完整 | 第23-24页 |
3.1.2 从事纪律审查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结构趋于均衡 | 第24-25页 |
3.1.3 纪律审查协同治理的意识进一步加强 | 第25-27页 |
3.2 当前A县纪检机关纪律审查工作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2.1 协同各方的人员力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 第27页 |
3.2.2 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效果不佳 | 第27-28页 |
3.2.3 协同各方协同方式不规范 | 第28页 |
3.2.4 协同机制适应纪律审查新要求的能力不强 | 第28-29页 |
第4章 A县纪检机关纪律审查工作协同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9-33页 |
4.1 协调各方协同目标不明确,各方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 第29-30页 |
4.2 协调各方了解不够,互信关系尚未完全建立 | 第30页 |
4.3 协同治理运用程度不够深,纪律审查工作多停留在线索处置上 | 第30-31页 |
4.4 信息技术未被充分挖掘运用,纪律审查工作仍然依靠传统手段 | 第31-33页 |
第5章 探索县级纪检机关纪律审查工作协同治理的对策 | 第33-43页 |
5.1 明确纪律审查工作协同治理参与各方 | 第33-34页 |
5.2 激发协同治理目标优势 | 第34-36页 |
5.2.1 纪律审查协同治理目标要强调政治性,确保参与各方的有序性 | 第34-35页 |
5.2.2 注重协同各方优势互补,实现全过程效能发挥最大化 | 第35-36页 |
5.3 提高协同各方软实力 | 第36-39页 |
5.3.1 弘扬协同精神,强化激励作用 | 第36-37页 |
5.3.2 夯实参与各方的信任基础,强化互信关系 | 第37-38页 |
5.3.3 提高素质水平,充实协同力量 | 第38-39页 |
5.4 加强纪律审查工作协同治理的制度建设 | 第39-41页 |
5.4.1 进一步将制度化赋权予以明确 | 第39-40页 |
5.4.2 进一步将制度化参与予以明确 | 第40页 |
5.4.3 进一步将制度化执行予以明确 | 第40-41页 |
5.4.4 进一步将制度化问责予以明确 | 第41页 |
5.5 重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