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POE的广州城市核心节点可持续性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4页
    1.1 研究背景第19页
        1.1.1 社会经济背景第19页
        1.1.2 学术背景第19页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内容第19-22页
        1.2.1 概念界定第19-20页
        1.2.2 研究对象第20页
        1.2.3 研究范围第20-21页
        1.2.4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3.1 社会意义第22页
        1.3.2 学术意义第22-23页
        1.3.3 研究创新点第23页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3-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2 论文框架第24页
    1.5 研究难点第24-25页
        1.5.1 研究系统的复杂性第24页
        1.5.2 研究的学科限制第24-25页
        1.5.3 相似案例研究困难第25页
    1.6 广州城市核心节点概况第25-34页
        1.6.1 研究的层级结构第25页
        1.6.2 花城广场概况第25-28页
        1.6.3 海心沙概况第28-31页
        1.6.4 广州地下空间概况第31-34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34-42页
    2.1 使用后评价(POE)理论第34-37页
        2.1.1 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第34-35页
        2.1.2 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第35页
        2.1.3 使用后评价发展与研究历程第35-37页
    2.2 使用后评价方法论实践第37-40页
        2.2.1 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技术和方法第37-39页
        2.2.2 评价学要点第39-40页
        2.2.3 本文的适应性第40页
    2.3 可持续城市设计改造相关理论第40-42页
        2.3.1 "有机更新”理论第40-41页
        2.3.2 环境心理学第41页
        2.3.3 环境行为学理论第41-42页
第三章 广州城市核心节点POE研究方法构建第42-59页
    3.1 研究框架设计第42-44页
        3.1.1 总体研究思路第42页
        3.1.2 POE研究方法选择第42-43页
        3.1.3 研究工作安排第43-44页
    3.2 海心沙POE评价模型体系的构建第44-53页
        3.2.1 确立评价目标第44-45页
        3.2.2 建立海心沙评价指标因子集第45-46页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第46-48页
        3.2.4 海心沙满意度调查指标权重确定第48-53页
        3.2.5 满意度SD寓意值的量化第53页
        3.2.6 综合评价第53页
        3.2.7 评价结果的检验第53页
    3.3 广州城市核心节点调查问卷设计第53-55页
        3.3.1 花城广场调查问卷设计第54页
        3.3.2 海心沙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第54页
        3.3.3 花城汇地下商业调查问卷设计第54-55页
    3.4 问卷发放与回收与统计第55-59页
        3.4.1 问卷发放与回收第55页
        3.4.2 花城广场数据统计第55-56页
        3.4.3 地下商业空间数据统计第56-57页
        3.4.4 海心沙数据统计第57-59页
第四章 广州城市核心节点POE分析与研究第59-98页
    4.1 花城广场POE分析第59-70页
    4.2 花城广场问题成因研究第70-81页
    4.3 海心沙 POE 分析研究第81-89页
        4.3.1 里克特量分析结论第81-83页
        4.3.2 权重分析结论第83-84页
        4.3.3 访谈结果问题汇总第84-89页
    4.4 海心沙问题成因研究第89-92页
        4.4.1 发展历程回顾与总结第89-90页
        4.4.2 决策研究不足第90页
        4.4.3 运营不佳第90-92页
        4.4.4 总结第92页
    4.5 地下商业空间 POE 分析第92-94页
        4.5.1 商业业态及构成第92-93页
        4.5.2 空置情况第93-94页
    4.6 地下商业问题成因研究第94-98页
        4.6.1 定位与策划不当第94-95页
        4.6.2 存在空间隔离第95页
        4.6.3 地上地下联系不足第95-97页
        4.6.4 空间品质低第97页
        4.6.5 运营管理不善第97-98页
第五章 广州城市核心节点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第98-110页
    5.1 改造定位第98-100页
        5.1.1 海心沙改造定位第98-99页
        5.1.2 地下商业发展趋势第99-100页
    5.2 改造原则第100-101页
        5.2.1 可持续原则第100-101页
        5.2.2 整体性原则第101页
        5.2.3 公平性原则第101页
    5.3 广州城市核心节点城市设计导则第101-110页
        5.3.1 道路与交通第101-104页
        5.3.2 地下空间与商业第104-105页
        5.3.3 外部场所空间第105-106页
        5.3.4 海心沙看台改造第106-110页
第六章 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110-111页
    6.1 广州城市核心节点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的不足第110页
        6.1.1 研究对象大,未能做到整理定量分析第110页
        6.1.2 案例独特,未能运营归纳演绎的方法第110页
    6.2 海心沙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的展望第110-111页
        6.2.1 后续的深化补充第110页
        6.2.2 建立后续改造设计评价机制第110-111页
参考资料第111-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6页
附录第116-132页
    附录1 天河区海心沙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征询意见公示第116-117页
    附录2 水上巴士运营线路图第117-118页
    附录3 调查问卷第118-126页
        花城广场环境与行为活动调查与满意度问卷第118-120页
        海心沙使用后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第120-123页
        花城汇地下商业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第123-126页
    附录4 指标体系专家打分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第126-130页
    附录5 海心沙历史多轮方案第130-132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天河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研究
下一篇:砖石材料在当代建筑与景观中一体化的应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