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下甲醇改性溶剂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7-18页 |
1.1.1 二氧化碳的性质 | 第17页 |
1.1.2 二氧化碳的来源 | 第17页 |
1.1.3 二氧化碳的危害 | 第17-18页 |
1.1.4 二氧化碳的应用 | 第18页 |
1.2 二氧化碳的分离方法 | 第18-23页 |
1.2.1 溶剂吸收法 | 第18-22页 |
1.2.1.1 物理吸收法 | 第18-21页 |
1.2.1.2 化学溶剂吸收法 | 第21-22页 |
1.2.2 吸附分离法 | 第22页 |
1.2.3 膜分离法 | 第22页 |
1.2.4 浅低温精馏法 | 第22-23页 |
1.3 相平衡理论 | 第23-27页 |
1.3.1 气液相平衡测定的方法 | 第23-25页 |
1.3.1.1 静态法 | 第23-24页 |
1.3.1.2 蒸馏法 | 第24页 |
1.3.1.3 循环法 | 第24页 |
1.3.1.4 泡露点法 | 第24页 |
1.3.1.5 饱和蒸气压法 | 第24-25页 |
1.3.1.6 沸点仪法 | 第25页 |
1.3.2 气液相平衡计算的方法 | 第25-27页 |
1.3.2.1 活度系数法 | 第25-26页 |
1.3.2.2 状态方程法 | 第26-27页 |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2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预测模型研究 | 第29-33页 |
2.1 UNIFAC模型 | 第29-31页 |
2.1.1 UNIFAC模型理论 | 第29-30页 |
2.1.2 活度系数的计算 | 第30-31页 |
2.2 ZIFs吸附的分子模拟方法 | 第31-33页 |
2.2.1 GCMC方法 | 第31-32页 |
2.2.2 等量吸附热Qst的计算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甲醇与IL改性溶剂吸收CO_2研究 | 第33-57页 |
3.1 UNIFAC模型参数 | 第33-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52页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3.2.2 实验方法与装置 | 第36-37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37页 |
3.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3.2.5 实验可靠性分析 | 第39-41页 |
3.2.6 实验结果 | 第41-49页 |
3.2.7 分析与讨论 | 第49页 |
3.2.8 亨利常数的计算 | 第49-52页 |
3.3 Aspen plus流程模拟 | 第52-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甲醇与ZIF改性溶剂吸收CO_2研究 | 第57-73页 |
4.1 ZIF-8的制备与表征 | 第57-60页 |
4.1.1 ZIF-8的制备 | 第57-58页 |
4.1.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57-58页 |
4.1.1.2 ZIF-8的合成方法 | 第58页 |
4.1.2 ZIF-8的表征 | 第58-60页 |
4.1.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8-59页 |
4.1.2.2 SEM表面形貌分析 | 第59-60页 |
4.2 CO_2在ZIFs材料中的吸附 | 第60-62页 |
4.2.1 GCMC模拟细节及力场 | 第60页 |
4.2.2 GCMC模拟结果的验证 | 第60-62页 |
4.3 吸收吸附实验 | 第62-72页 |
4.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62页 |
4.3.1.1 实验原料 | 第62页 |
4.3.1.2 实验设备 | 第62页 |
4.3.2 实验方法和装置 | 第62-63页 |
4.3.3 实验步骤 | 第63页 |
4.3.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63-65页 |
4.3.4.1 液相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4.3.4.2 气相分析方法 | 第65页 |
4.3.5 实验结果 | 第65-72页 |
4.3.6 分析与讨论 | 第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83-8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87页 |